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趋避倾向对面孔情绪集群编码的影响及其干预*
    赖婷婷, 祝吴静, 林增臻, 王小琴, 贾磊
    心理科学    2024, 47 (5): 1026-103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01
    摘要1241)      PDF(pc) (1216KB)(1550)    收藏
    将“趋近-回避”任务与面孔情绪平均辨别任务结合,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趋避倾向对面孔情绪集群编码的影响及其干预。实验1以逼近和远离两种方式呈现情绪面孔以诱发趋避倾向,从而检验其对面孔情绪集群编码的影响。实验2则在实验1任务前安排句子整理任务以启动内隐认知重评,进而检验认知重评策略能否干预趋避倾向对面孔情绪集群编码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个体对负性面孔的回避倾向相较趋近倾向能够显著影响面孔情绪集群编码的精度,从而出现“趋利避害相容效应”中的“避害相容效应”;(2)运用内隐认知重评可以减少回避倾向对于面孔情绪集群编码的影响,从而消除此“避害相容效应”。以上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动机定向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脑电神经反馈用于提高工作记忆的研究进展*
    周文斌, 南文雅, 伏云发
    心理科学    2024, 47 (3): 514-521.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01
    摘要1226)      PDF(pc) (627KB)(1275)    收藏
    工作记忆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个体的工作记忆能力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脑电神经反馈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将大脑活动实时反馈给个体,使得个体学会自主调节大脑活动,从而改善其认知和行为表现,已被广泛用于提高临床群体和健康群体的工作记忆。然而,由于现有研究在实验设计、训练方案、被试人群、样本量等方面并不相同,结论也并不完全一致,仍然缺少系统的总结和展望。文章重点评述不同的脑电神经反馈方案对工作记忆的作用结果,并指出现存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思路,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心理意象对恐惧学习的影响及神经机制*
    金雨萌, 王艺桢, 张婕, 王金霞, 窦皓然, 张火垠, 雷怡
    心理科学    2024, 47 (6): 1282-129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01
    摘要1218)      PDF(pc) (370KB)(1282)    收藏
    基于心理意象的条件性恐惧范式研究发现,以心理意象为辅助的干预方法为焦虑相关精神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关键的参考依据。首先,从心理意象与恐惧的关系探讨了心理意象在其特征、神经机制和发生发展的时间机制方面对恐惧的影响,发现视觉心理意象在影响恐惧情绪方面具有与实际感知相同的效果;其次,作为临床干预方法的意象暴露与意象重写等可消退个体消极心理意象产生的恐惧;最后,从条件性恐惧范式研究的不足出发,讨论了未来可以基于心理意象的恐惧学习继续开展神经机制和临床干预方面的研究,如继续探索恐惧泛化的神经机制和利用多种干预技术促进恐惧消退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社交焦虑调节社会评价预期的形成过程:基于漂移扩散模型的视角*
    张逸飞, 赵海潮, 黄艾玥, 李晓毅, 舒心, 何依霖, 何清华
    心理科学    2024, 47 (5): 1044-105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03
    摘要1104)      PDF(pc) (1207KB)(1609)    收藏
    社交焦虑的个体具有异常的社会评价预期机制。预期违反模型认为预期包括一般性预期和情境性预期,一般性预期为情境性预期的形成提供信息且过程中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在社会评价研究领域,尚未探索社会评价预期的形成过程和社交焦虑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使用漂移扩散模型来解析情境性社会评价预期,旨在探究积极与消极预期过程的差异,并考察社交焦虑和一般性社会预期对情境性社会预期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消极评价预期,积极评价预期信息积累速度更快、起点更高;社交焦虑在一般性社会预期和情境性预期过程(信息积累速度和起点偏向)中发挥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为理解社交焦虑影响社会评价预期的形成过程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表面相似性与呈现方式对关系类比推理的影响:匹配物效应*
    谢伟烨, 刘宇澄, 蔡李雪, 韩林株, 刘志雅
    心理科学    2024, 47 (4): 770-77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01
    摘要1053)      PDF(pc) (1267KB)(1316)    收藏
    关系类比推理是将一种情境中的某种关系推导至另一种情境中的过程,被试由“源问题”中隐含的某种结构关系映射到“靶问题”中也存在这种关系,即进行了关系类比推理。本研究采用图片匹配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表面相似性与呈现方式对关系类比推理的影响,其中实验1探讨“源问题”和“靶问题”存在相同匹配物的情景,实验2探讨无相同匹配物的情景。实验1结果发现,同时呈现方式更有利于关系推理,低表面相似性更有利于关系推理;实验2发现,虽然同时呈现方式仍利于关系推理,但高表面相似性反而更利于关系推理。两个实验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一种“匹配物效应”:有相同匹配物情景下,低表面相似性比高表面相似性做出了更多的关系推理,而无相同匹配物情景下则出现了相反的结果。根据这些结果,讨论了“积极脑”的理论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对无意识拖延的影响:注意控制的中介作用和手机自我扩展的调节作用*
    刘勤学, 田仲禾, 祁迪, 吴佳荫, 周宗奎
    心理科学    2024, 47 (3): 726-73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27
    摘要1029)      PDF(pc) (640KB)(1176)    收藏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武汉市两所高中86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对其无意识拖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智能手机成瘾正向预测无意识拖延;(2)注意控制在智能手机成瘾和无意识拖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手机自我扩展调节了智能手机成瘾对注意控制的影响。具体而言,智能手机成瘾对高手机自我扩展的青少年分心抵抗的负面影响更大。结果支持拖延的元认知模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儿童友谊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的双向关系:一项纵向研究*
    刘旭, 刘宇潇, 陈倩, 曹敏, 彭霁, 周宗奎
    心理科学    2024, 47 (4): 819-828.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07
    摘要1026)      PDF(pc) (991KB)(1179)    收藏
    基于发展情境理论,对212名儿童进行为期三年的纵向研究,采用随机截距的交叉滞后模型考察友谊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之间的双向关系。结果发现:(1)在个体间水平上,友谊质量分别与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2)在个体内水平上,T1的友谊质量显著预测T2的孤独感,T1的孤独感显著预测T2的友谊质量,T2的孤独感也显著预测T3的友谊质量;(3)在个体内水平上,T1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预测T2的友谊质量。综上,儿童的友谊质量与孤独感之间存在循环作用关系,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仅存在T1主观幸福感预测T2友谊质量的单向关系。本研究拓展了友谊质量与心理健康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和干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李小保, 吕厚超
    心理科学    2024, 47 (3): 562-56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07
    摘要997)      PDF(pc) (725KB)(1128)    收藏
    基于1432名被试(M = 29.04岁,SD = 14.38岁),本研究旨在探究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检验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平衡时间洞察力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正相关,与消极情绪、焦虑负相关。(2)平衡时间洞察力与认知重评正相关,与表达抑制负相关。认知重评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呈正相关,与焦虑、消极情绪呈负相关;表达抑制与消极情绪、焦虑呈正相关。(3)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在平衡时间洞察力与总体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强调了平衡时间洞察力对人们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给出了培养和构建平衡时间洞察力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主动遗忘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及其认知机制*
    杨文静, 刘淇, 贾惠
    心理科学    2024, 47 (5): 1069-107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05
    摘要995)      PDF(pc) (1056KB)(1388)    收藏
    主动遗忘指个体通过改变记忆的状态或通往记忆的途径来促进遗忘,以适应认知或情感目标。当前主动遗忘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较少,这一研究采用主动遗忘的经典范式(Think/No-Think)探讨记忆提取抑制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显示,反复的记忆提取抑制会导致主动遗忘,表现为各项主客观记忆指标的下降,此效应对一般负性记忆和自传体负性记忆都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反复提取抑制还降低了负性记忆所引发的情绪体验,具体表现为唤醒度降低及愉悦度升高。研究结果证实了主动记忆提取抑制对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为个体缓解负性记忆侵入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提供了新的调节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自尊与中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的中介作用*
    蒋舒阳, 刘儒德, 冯毛, 洪伟, 金芳凯
    心理科学    2024, 47 (4): 940-946.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22
    摘要948)      PDF(pc) (631KB)(1195)    收藏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438名中学生进行测查,探究中学生自尊与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关系以及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自尊与问题性手机使用、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分别在自尊与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且社交焦虑-逃避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该结果表明,自尊可以分别通过社交焦虑、逃避动机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交焦虑-逃避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中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中文阅读中快速读者与慢速读者的知觉广度*
    张慢慢, 李鑫, 边菡, 汪强, 臧传丽, 闫国利, 白学军
    心理科学    2024, 47 (4): 788-79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03
    摘要880)      PDF(pc) (518KB)(1044)    收藏
    在熟练的中文阅读中,不同阅读速度读者提取文本信息的范围(即知觉广度)是否存在差异?为解决该问题,本研究从熟练读者群体中选取快速读者与慢速读者,结合眼动技术和移动窗口范式比较两组读者在不同窗口(R0、L1R1、L1R2、L1R3、L1R4、FL)下阅读句子时的眼动模式。结果显示,在保证阅读理解准确的前提下,快速读者比慢速读者的知觉广度更大,符合E-Z读者模型的语言效率假说,支持个体差异性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社会疼痛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
    莫李澄, 李思瑾, 张丹丹
    心理科学    2024, 47 (3): 530-53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03
    摘要858)      PDF(pc) (326KB)(813)    收藏
    社会疼痛是指个体实际或潜在的社会关系或社会价值受到威胁、破坏或失去时,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社会疼痛会影响个体的基本生存需求,甚至威胁身心健康。有效的情绪调节是缓解社会疼痛的重要方式。学者们对社会疼痛的神经机制展开了系列研究,发现前扣带回和前脑岛是社会疼痛体验的重要脑区,而社会疼痛的情绪调节依赖前额叶,尤其是腹外侧前额叶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在外显情绪调节中发挥主要作用,内侧前额叶在内隐情绪调节中发挥主要作用。此外,社会疼痛内隐和外显情绪调节还需要社会认知脑网络的参与,重要节点包括后部颞上沟、颞顶联合区、顶下小叶、后扣带回皮层等。我们建议未来研究结合脑成像技术和神经调控技术,进一步揭示社会疼痛情绪调节的神经环路,开展旨在提高情绪障碍患者社会疼痛情绪调节能力的临床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关怀的代价”——共情疲劳的评估及干预*
    江语童, 李红, 孟现鑫
    心理科学    2024, 47 (3): 752-75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30
    摘要819)      PDF(pc) (339KB)(865)    收藏
    共情疲劳是助人者在共情和暴露于创伤情境的基础上,持续处于共情压力下导致的生理和心理疲惫和功能障碍。准确评估共情疲劳并确定最佳干预措施至关重要。共情疲劳的评估主要从继发性创伤压力、倦怠、共情满意度三方面进行,而共情疲劳的干预则需要将提高社会支持和自我关怀结合起来,从提高共情满意度和复原力两方面共同缓解共情疲劳。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在非助人行业或是群众中是否存在共情疲劳,开发出适用范围更广、更准确有效的评估和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在线性客体化经历与女大学生身体羞耻感: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郎敏, 叶子青, 叶一舵
    心理科学    2024, 47 (5): 1145-115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13
    摘要797)      PDF(pc) (693KB)(935)    收藏
    基于客体化理论,探讨在线性客体化经历与女大学生身体羞耻感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采用在线性客体化经历、理想美内化、自我客体化、身体羞耻感、自我同情等量表对350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线性客体化经历与女大学生的身体羞耻感水平显著正相关;(2)理想美内化和自我客体化在在线性客体化经历与身体羞耻感间起序列中介作用;(3)自我同情在在线性客体化经历→自我客体化→身体羞耻感这条路径的前半段调节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感知社会善念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袁博, 刘怡畅, 库婷婷
    心理科学    2024, 47 (5): 1153-116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14
    摘要779)      PDF(pc) (1177KB)(990)    收藏
    以往研究发现,感知社会善念影响社会善念“接受者”对“实施者”的亲社会行为。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先前互动中感知到社会善念是否会影响个体对随后互动中陌生他人的亲社会行为(溢出效应)。结合经济互动游戏与认知计算建模,考察了感知社会善念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青少年在先前互动中感知高社会善念水平时,在随后与陌生他人进行互动时,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选择。计算建模结果表明,感知高社会善念增加了随后互动中的优势不公平厌恶倾向,但并未影响劣势不公平厌恶倾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羞怯对初中生学业拖延的影响:教师期望知觉与自我价值感的中介作用*
    陈英敏, 孙长林, 夏豆豆, 郑元华, 胡永祺, 张海
    心理科学    2024, 47 (3): 606-61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12
    摘要773)      PDF(pc) (564KB)(976)    收藏
    为考察羞怯与学业拖延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920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羞怯与初中生学业拖延显著正相关,与教师期望知觉、自我价值感显著负相关;教师期望知觉与自我价值感显著正相关,且两者均与学业拖延显著负相关。(2)羞怯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初中生学业拖延,还可以通过教师期望知觉和自我价值感的单独中介与链式中介对学业拖延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消极情绪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父母严厉管教的中介作用*
    刘亚鹏, 邓慧华, 梁宗保, 张光珍
    心理科学    2024, 47 (3): 598-60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11
    摘要738)      PDF(pc) (668KB)(966)    收藏
    本研究以358名学步儿为被试,探讨儿童早期不同消极情绪表现是否会通过父母严厉管教影响学前期的问题行为。结果显示:(1)母亲严厉管教在受限后沮丧和学前儿童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受限后沮丧不仅直接正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还会通过母亲严厉管教影响外化问题行为。(2)恐惧对学前儿童内化问题行为的直接作用显著,但父母严厉管教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早期受限后沮丧和恐惧对学前期问题行为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社会性创伤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痛苦和乐观的作用*
    金童林, 乌云特娜, 张璐, 刘振会, 李鑫, 姜永志
    心理科学    2024, 47 (4): 1008-101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30
    摘要730)      PDF(pc) (1461KB)(748)    收藏
    为探讨社会性创伤、大学生自杀意念、心理痛苦及乐观之间的关系,选取55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社会性创伤问卷、自杀意念量表、心理痛苦量表及乐观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社会性创伤对大学生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间接地通过心理痛苦对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作用;(2)乐观调节了社会性创伤与心理痛苦、社会性创伤与自杀意念以及心理痛苦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具体而言,在低乐观水平下,社会性创伤对心理痛苦、社会性创伤对自杀意念以及心理痛苦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均显著,而在高乐观水平下,这些预测作用不显著。因此,心理痛苦是社会性创伤对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过程的加速机制,而乐观是抑制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大学生网络受欺负与抑郁的关系:心理资本和同伴支持的调节作用*
    周莉, 王宏霞, 耿靖宇, 雷雳
    心理科学    2024, 47 (4): 981-98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27
    摘要715)      PDF(pc) (991KB)(813)    收藏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837个大学生进行了线上调查,探讨了心理资本和同伴支持是否能同时调节网络受欺负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心理资本能够缓冲网络受欺负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此外,当大学生同时伴随较低的心理资本和同伴支持,或其中一者较低时,网络受欺负均显著预测抑郁情绪。而当大学生同时伴随较高的心理资本和同伴支持时,网络受欺负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辱虐管理与工作拖延:羞耻情绪和心理压力过载的链式中介作用*
    彭凯琪, 李梓君, 王荣
    心理科学    2024, 47 (4): 863-870.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12
    摘要705)      PDF(pc) (760KB)(997)    收藏
    工作拖延是职场亟需解决的管理难题,本研究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探讨工作拖延的形成机制。采用多阶段问卷调查法,获取308位全职员工的三时点数据。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1)辱虐管理与工作拖延呈显著正相关;(2)羞耻情绪和心理压力过载在辱虐管理和工作拖延之间发挥独立中介作用;(3)辱虐管理通过羞耻情绪和心理压力过载的链式中介路径间接影响工作拖延。研究结果揭示,未来可通过多元途径减少工作拖延,如防范辱虐管理、降低羞耻情绪和干预心理压力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