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认知控制过程的影响因素:回报与代价*
    司双庆, 周思宏, 袁加锦, 杨倩
    心理科学    2024, 47 (2): 258-266.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01
    摘要1844)      PDF(pc) (1015KB)(1652)    收藏
    根据控制的预期价值(expected value of control, EVC)模型,回报与代价通过调节动机共同影响认知控制的实施与分配(即回报-代价权衡)。在EVC模型外,还有许多探究动机相关因素如何影响认知控制的研究。文章首先总结梳理了可被视为回报或代价的因素及相关的实证证据;其次,基于回报-代价权衡简要讨论二者如何共同影响认知控制;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可以从客观(优化权衡的计算模型)与主观(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更全面地解析回报-代价的权衡过程,以实现对认知控制的有效调控与精准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手机依赖对初中生社交焦虑发展的影响:身体羞耻的纵向中介作用*
    曾奕欣, 张斌, 熊思成, 龙专, 张安琪, 曾成伟, 刘家僖, 杨莹
    心理科学    2024, 47 (2): 316-32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08
    摘要1501)      PDF(pc) (1023KB)(1738)    收藏
    采用问卷法对339名初中生进行为期1年的3次追踪,旨在考察初中生手机依赖、身体羞耻和社交焦虑的发展趋势,并检验身体羞耻在手机依赖和社交焦虑中的纵向中介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初中生手机依赖、身体羞耻和社交焦虑均呈稳步上升趋势;手机依赖的起始水平和发展速率分别对社交焦虑的起始水平和发展速率起直接预测作用;身体羞耻的起始水平和发展速率在手机依赖对社交焦虑发展的影响机制中起完全纵向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生社交焦虑及其风险因素的特征和动态作用机制,为合理使用手机、改善身体羞耻和社交焦虑提供了新的干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童年早期情感受虐与青少年早期手机成瘾水平:一般与社交焦虑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作用*
    周楠, 臧宁, 王少凡, 李梓璇, 陈玲, 李蓓蕾, 曹洪健
    心理科学    2024, 47 (2): 325-33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09
    摘要1295)      PDF(pc) (1218KB)(1370)    收藏
    基于844名初一学生自陈问卷数据(平均年龄13.21岁,男生53.00%),考察了童年早期情感受虐与青少年早期手机成瘾的关系,检验了青少年一般与社交焦虑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作用。发现一般焦虑可中介情感虐待和忽视与手机成瘾的正向联系,社交焦虑只中介了情感虐待与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正向联系。与手机使用相关的教育工作应重点关注有早期情感创伤的青少年,尤其是其家庭经济地位和焦虑情绪的作用,以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酒精摄入对前瞻记忆的损伤: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辛聪, 汪浩远, 张歆瑜, 卢东峰
    心理科学    2024, 47 (2): 267-27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02
    摘要1091)      PDF(pc) (337KB)(1246)    收藏
    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活动的完成都与前瞻记忆存在密切联系。酒精摄入会损伤大脑结构和认知功能,降低个体前瞻记忆表现。酒精摄入与前瞻记忆的关系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包括酒精摄入模式和剂量、其他物质滥用、测量方式以及前瞻记忆类型。酒精摄入影响前瞻记忆的认知机制主要涉及执行功能和注意系统。神经机制方面,酒精摄入影响前瞻记忆的脑区包括前额叶、顶枕叶、边缘系统(海马、前扣带回、上丘脑)、大脑皮质和髓质等。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揭示酒精摄入对前瞻记忆成分及各加工阶段的影响,重视研究方法的差异和改进,关注改善临床酒精摄入人群前瞻记忆的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脑电神经反馈用于提高工作记忆的研究进展*
    周文斌, 南文雅, 伏云发
    心理科学    2024, 47 (3): 514-521.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01
    摘要1065)      PDF(pc) (627KB)(1112)    收藏
    工作记忆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个体的工作记忆能力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脑电神经反馈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将大脑活动实时反馈给个体,使得个体学会自主调节大脑活动,从而改善其认知和行为表现,已被广泛用于提高临床群体和健康群体的工作记忆。然而,由于现有研究在实验设计、训练方案、被试人群、样本量等方面并不相同,结论也并不完全一致,仍然缺少系统的总结和展望。文章重点评述不同的脑电神经反馈方案对工作记忆的作用结果,并指出现存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思路,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自尊的作用*
    黄莲琼, 罗曦, 侯玉波
    心理科学    2024, 47 (2): 458-466.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24
    摘要989)      PDF(pc) (1319KB)(1177)    收藏
    本研究探究了中国人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和自尊在其中的作用。对630份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思维的联系性正向预测心理健康,矛盾性则负向预测心理健康;心理弹性在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间起中介作用;自尊不仅调节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调节思维方式与心理弹性以及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该研究模型中起核心作用。这些结果不仅揭示了思维方式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而且特别强调自尊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情绪唤醒对联结记忆的影响:联结对应关系的作用*
    张玉荣, 牛媛媛, 孙彩红, 毛伟宾
    心理科学    2024, 47 (2): 281-28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04
    摘要938)      PDF(pc) (744KB)(1196)    收藏
    在验证Mather(2007)基于客体的框架基础上,采用联结再认范式进一步考查了联结对应关系和情绪唤醒对项目内、项目间联结记忆的影响。实验1在控制联结对应关系为“多对一”的条件下,直接比较了情绪对项目内、项目间联结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情绪唤醒对项目内联结记忆产生了增强作用,但有损害项目间联结记忆的趋势。实验2则控制联结对应关系为“一对一”,结果发现情绪唤醒损害项目内联结记忆,不影响项目间联结记忆。这表明,情绪唤醒对联结记忆的不同影响不仅和联结记忆类型有关,还与联结对应关系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攻击性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伍嘉麒, 任枭, 贡喆
    心理科学    2024, 47 (2): 367-37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14
    摘要922)      PDF(pc) (876KB)(902)    收藏
    本研究基于一般攻击模型和创造力四阶段理论,采用问卷法对55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愤怒反刍在攻击性与恶意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意志控制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攻击性显著正向预测恶意创造力;(2)愤怒反刍在攻击性与恶意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意志控制正向调节愤怒反刍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具体而言,相对于低意志控制个体,该中介效应对高意志控制个体作用更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趋避倾向对面孔情绪集群编码的影响及其干预*
    赖婷婷, 祝吴静, 林增臻, 王小琴, 贾磊
    心理科学    2024, 47 (5): 1026-103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01
    摘要920)      PDF(pc) (1216KB)(923)    收藏
    将“趋近-回避”任务与面孔情绪平均辨别任务结合,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趋避倾向对面孔情绪集群编码的影响及其干预。实验1以逼近和远离两种方式呈现情绪面孔以诱发趋避倾向,从而检验其对面孔情绪集群编码的影响。实验2则在实验1任务前安排句子整理任务以启动内隐认知重评,进而检验认知重评策略能否干预趋避倾向对面孔情绪集群编码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个体对负性面孔的回避倾向相较趋近倾向能够显著影响面孔情绪集群编码的精度,从而出现“趋利避害相容效应”中的“避害相容效应”;(2)运用内隐认知重评可以减少回避倾向对于面孔情绪集群编码的影响,从而消除此“避害相容效应”。以上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动机定向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表面相似性与呈现方式对关系类比推理的影响:匹配物效应*
    谢伟烨, 刘宇澄, 蔡李雪, 韩林株, 刘志雅
    心理科学    2024, 47 (4): 770-77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01
    摘要855)      PDF(pc) (1267KB)(901)    收藏
    关系类比推理是将一种情境中的某种关系推导至另一种情境中的过程,被试由“源问题”中隐含的某种结构关系映射到“靶问题”中也存在这种关系,即进行了关系类比推理。本研究采用图片匹配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表面相似性与呈现方式对关系类比推理的影响,其中实验1探讨“源问题”和“靶问题”存在相同匹配物的情景,实验2探讨无相同匹配物的情景。实验1结果发现,同时呈现方式更有利于关系推理,低表面相似性更有利于关系推理;实验2发现,虽然同时呈现方式仍利于关系推理,但高表面相似性反而更利于关系推理。两个实验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一种“匹配物效应”:有相同匹配物情景下,低表面相似性比高表面相似性做出了更多的关系推理,而无相同匹配物情景下则出现了相反的结果。根据这些结果,讨论了“积极脑”的理论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刻板印象威胁对回避比较的影响:自尊和社会价值取向的作用*
    陈清, 赵玉芳, 包燕, 张超, 熊威扬, 王维超, 黄金华
    心理科学    2024, 47 (2): 342-34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11
    摘要854)      PDF(pc) (506KB)(811)    收藏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刻板印象威胁对回避比较的影响及自尊和社会价值取向的作用。实验1和2分别操纵自我概念威胁和群体概念威胁,采用问卷测量自尊和社会价值取向,并通过选择范式测量回避比较。结果发现:自我概念威胁和群体概念威胁均引发回避比较;自尊和社会价值取向起到共同调节;亲社会价值取向的自尊增加抵御两类威胁的回避比较,而亲自我价值取向的自尊减少抵御群体概念威胁的回避比较,但不影响抵御自我概念威胁的回避比较。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威胁引发回避比较,受自尊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共同调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儿童友谊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的双向关系:一项纵向研究*
    刘旭, 刘宇潇, 陈倩, 曹敏, 彭霁, 周宗奎
    心理科学    2024, 47 (4): 819-828.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07
    摘要785)      PDF(pc) (991KB)(864)    收藏
    基于发展情境理论,对212名儿童进行为期三年的纵向研究,采用随机截距的交叉滞后模型考察友谊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之间的双向关系。结果发现:(1)在个体间水平上,友谊质量分别与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2)在个体内水平上,T1的友谊质量显著预测T2的孤独感,T1的孤独感显著预测T2的友谊质量,T2的孤独感也显著预测T3的友谊质量;(3)在个体内水平上,T1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预测T2的友谊质量。综上,儿童的友谊质量与孤独感之间存在循环作用关系,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仅存在T1主观幸福感预测T2友谊质量的单向关系。本研究拓展了友谊质量与心理健康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和干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对无意识拖延的影响:注意控制的中介作用和手机自我扩展的调节作用*
    刘勤学, 田仲禾, 祁迪, 吴佳荫, 周宗奎
    心理科学    2024, 47 (3): 726-73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27
    摘要760)      PDF(pc) (640KB)(798)    收藏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武汉市两所高中86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对其无意识拖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智能手机成瘾正向预测无意识拖延;(2)注意控制在智能手机成瘾和无意识拖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手机自我扩展调节了智能手机成瘾对注意控制的影响。具体而言,智能手机成瘾对高手机自我扩展的青少年分心抵抗的负面影响更大。结果支持拖延的元认知模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纵向关联:悲伤与愤怒反刍的中介*
    贾倩楠, 黄垣成, 马婧, 李彩娜
    心理科学    2024, 47 (1): 70-7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109
    摘要757)      PDF(pc) (767KB)(993)    收藏
    对861名初中生进行三年追踪研究, 考察青少年感知的父母心理控制与内外化问题(抑郁与关系攻击)间的纵向关联及悲伤/愤怒两种反刍中介机制的异同。结果发现:(1)父母心理控制能正向预测两年后的青少年抑郁与关系攻击;(2)两种反刍在父母心理控制与抑郁/关系攻击间的独立中介仅在男生群体成立,即父母心理控制-悲伤反刍-抑郁、父母心理控制-愤怒反刍-关系攻击;在女生群体中则不成立。研究结果对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预防及干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成年中期抑郁情绪的变化轨迹:基于增长混合模型*
    廖友国, 张本钰
    心理科学    2024, 47 (2): 300-30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206
    摘要746)      PDF(pc) (811KB)(795)    收藏
    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的10654名成年中期被试,采用增长混合模型,探讨抑郁情绪变化轨迹的异质性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发现:成年中期抑郁情绪变化轨迹存在低抑郁-稳定组(87%)、中抑郁-下降组(8%)与低抑郁-陡升组(5%)三种类别,相对于低抑郁-稳定组,中抑郁-下降组和低抑郁-陡升组中女性、农村居民与受教育水平较低者所占比例更大。成年中期抑郁情绪的变化轨迹呈现异质性,并且女性、农村居民与受教育水平较低者存在更高的抑郁情绪发展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社交焦虑调节社会评价预期的形成过程:基于漂移扩散模型的视角*
    张逸飞, 赵海潮, 黄艾玥, 李晓毅, 舒心, 何依霖, 何清华
    心理科学    2024, 47 (5): 1044-105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03
    摘要736)      PDF(pc) (1207KB)(1029)    收藏
    社交焦虑的个体具有异常的社会评价预期机制。预期违反模型认为预期包括一般性预期和情境性预期,一般性预期为情境性预期的形成提供信息且过程中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在社会评价研究领域,尚未探索社会评价预期的形成过程和社交焦虑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使用漂移扩散模型来解析情境性社会评价预期,旨在探究积极与消极预期过程的差异,并考察社交焦虑和一般性社会预期对情境性社会预期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消极评价预期,积极评价预期信息积累速度更快、起点更高;社交焦虑在一般性社会预期和情境性预期过程(信息积累速度和起点偏向)中发挥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为理解社交焦虑影响社会评价预期的形成过程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社会疼痛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
    莫李澄, 李思瑾, 张丹丹
    心理科学    2024, 47 (3): 530-53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03
    摘要722)      PDF(pc) (326KB)(617)    收藏
    社会疼痛是指个体实际或潜在的社会关系或社会价值受到威胁、破坏或失去时,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社会疼痛会影响个体的基本生存需求,甚至威胁身心健康。有效的情绪调节是缓解社会疼痛的重要方式。学者们对社会疼痛的神经机制展开了系列研究,发现前扣带回和前脑岛是社会疼痛体验的重要脑区,而社会疼痛的情绪调节依赖前额叶,尤其是腹外侧前额叶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在外显情绪调节中发挥主要作用,内侧前额叶在内隐情绪调节中发挥主要作用。此外,社会疼痛内隐和外显情绪调节还需要社会认知脑网络的参与,重要节点包括后部颞上沟、颞顶联合区、顶下小叶、后扣带回皮层等。我们建议未来研究结合脑成像技术和神经调控技术,进一步揭示社会疼痛情绪调节的神经环路,开展旨在提高情绪障碍患者社会疼痛情绪调节能力的临床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李小保, 吕厚超
    心理科学    2024, 47 (3): 562-56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07
    摘要703)      PDF(pc) (725KB)(850)    收藏
    基于1432名被试(M = 29.04岁,SD = 14.38岁),本研究旨在探究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检验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平衡时间洞察力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正相关,与消极情绪、焦虑负相关。(2)平衡时间洞察力与认知重评正相关,与表达抑制负相关。认知重评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呈正相关,与焦虑、消极情绪呈负相关;表达抑制与消极情绪、焦虑呈正相关。(3)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在平衡时间洞察力与总体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强调了平衡时间洞察力对人们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给出了培养和构建平衡时间洞察力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中文阅读中快速读者与慢速读者的知觉广度*
    张慢慢, 李鑫, 边菡, 汪强, 臧传丽, 闫国利, 白学军
    心理科学    2024, 47 (4): 788-79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03
    摘要685)      PDF(pc) (518KB)(769)    收藏
    在熟练的中文阅读中,不同阅读速度读者提取文本信息的范围(即知觉广度)是否存在差异?为解决该问题,本研究从熟练读者群体中选取快速读者与慢速读者,结合眼动技术和移动窗口范式比较两组读者在不同窗口(R0、L1R1、L1R2、L1R3、L1R4、FL)下阅读句子时的眼动模式。结果显示,在保证阅读理解准确的前提下,快速读者比慢速读者的知觉广度更大,符合E-Z读者模型的语言效率假说,支持个体差异性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自尊与中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的中介作用*
    蒋舒阳, 刘儒德, 冯毛, 洪伟, 金芳凯
    心理科学    2024, 47 (4): 940-946.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422
    摘要660)      PDF(pc) (631KB)(800)    收藏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438名中学生进行测查,探究中学生自尊与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关系以及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自尊与问题性手机使用、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社交焦虑和逃避动机分别在自尊与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且社交焦虑-逃避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该结果表明,自尊可以分别通过社交焦虑、逃避动机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交焦虑-逃避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中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