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实验与工效
    趋避倾向对面孔情绪集群编码的影响及其干预*
    赖婷婷, 祝吴静, 林增臻, 王小琴, 贾磊
    2024, 47(5): 1026-103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01
    摘要 ( )   PDF(1216KB) ( )   评审附件(543KB)  
    将“趋近-回避”任务与面孔情绪平均辨别任务结合,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趋避倾向对面孔情绪集群编码的影响及其干预。实验1以逼近和远离两种方式呈现情绪面孔以诱发趋避倾向,从而检验其对面孔情绪集群编码的影响。实验2则在实验1任务前安排句子整理任务以启动内隐认知重评,进而检验认知重评策略能否干预趋避倾向对面孔情绪集群编码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个体对负性面孔的回避倾向相较趋近倾向能够显著影响面孔情绪集群编码的精度,从而出现“趋利避害相容效应”中的“避害相容效应”;(2)运用内隐认知重评可以减少回避倾向对于面孔情绪集群编码的影响,从而消除此“避害相容效应”。以上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动机定向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源性线索诱发大小错觉的心理机制:非随意注意定向还是感觉对比*
    马婉婷, 解纪梅, 冯成志, 冯文锋, 赵松
    2024, 47(5): 1036-104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02
    摘要 ( )   PDF(977KB) ( )   评审附件(319KB)  
    以往研究认为外源性线索通过引起非随意注意定向来诱发大小错觉。然而这些研究中线索通常小于随后呈现于同侧的目标,因此线索诱发的对目标大小的知觉偏差可能仅源于小线索与大目标之间的继时感觉对比。研究引入听觉线索以排除感觉对比,结果显示听觉线索亦能诱发大小错觉,但听觉线索与视觉线索诱发的大小错觉之间无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一方面证明外源性线索能通过非随意注意定向来诱发大小错觉,另一方面表明先前研究中视觉线索诱发的大小错觉主要源于线索与目标之间的感觉对比,故明确揭示了外源性线索诱发的大小错觉存在双重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交焦虑调节社会评价预期的形成过程:基于漂移扩散模型的视角*
    张逸飞, 赵海潮, 黄艾玥, 李晓毅, 舒心, 何依霖, 何清华
    2024, 47(5): 1044-105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03
    摘要 ( )   PDF(1207KB) ( )   评审附件(1647KB)  
    社交焦虑的个体具有异常的社会评价预期机制。预期违反模型认为预期包括一般性预期和情境性预期,一般性预期为情境性预期的形成提供信息且过程中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在社会评价研究领域,尚未探索社会评价预期的形成过程和社交焦虑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使用漂移扩散模型来解析情境性社会评价预期,旨在探究积极与消极预期过程的差异,并考察社交焦虑和一般性社会预期对情境性社会预期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消极评价预期,积极评价预期信息积累速度更快、起点更高;社交焦虑在一般性社会预期和情境性预期过程(信息积累速度和起点偏向)中发挥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为理解社交焦虑影响社会评价预期的形成过程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时空感知和路标线索对认知地图空间信息的影响*
    黄雷, 张军恒, 于莹悦, 晁静宜, 姬鸣
    2024, 47(5): 1055-1068.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04
    摘要 ( )   PDF(2985KB) ( )   评审附件(1006KB)  
    空间导航的时空特性与认知地图密切关联。采用路径整合范式,通过路径距离判断任务和草图绘制任务测量认知地图的空间信息,探索空间导航中时空感知与路标线索对空间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显示:(1)时空感知仅影响空间信息精确性,即时空感知跨度较长时,路径距离判断精确性较差而转弯角度判断精确性较好;(2)路标线索增强了时空感知对路径距离判断的精确性,但降低了转弯角度判断的精确性。也就是说,认知地图空间信息加工受到导航时空特性的影响,即直线加工受速度知觉调节的时空感知影响,转弯加工受时间知觉影响。这一结论对理解个体空间导航的认知加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动遗忘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及其认知机制*
    杨文静, 刘淇, 贾惠
    2024, 47(5): 1069-107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05
    摘要 ( )   PDF(1056KB) ( )   评审附件(420KB)  
    主动遗忘指个体通过改变记忆的状态或通往记忆的途径来促进遗忘,以适应认知或情感目标。当前主动遗忘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较少,这一研究采用主动遗忘的经典范式(Think/No-Think)探讨记忆提取抑制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显示,反复的记忆提取抑制会导致主动遗忘,表现为各项主客观记忆指标的下降,此效应对一般负性记忆和自传体负性记忆都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反复提取抑制还降低了负性记忆所引发的情绪体验,具体表现为唤醒度降低及愉悦度升高。研究结果证实了主动记忆提取抑制对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为个体缓解负性记忆侵入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提供了新的调节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与教育
    幼儿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母亲、同伴、教师的作用*
    谢庆斌, 孙娟娟, 王英杰, 李燕
    2024, 47(5): 1080-108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06
    摘要 ( )   PDF(708KB) ( )   评审附件(388KB)  
    本研究测查了120名幼儿三个时期(4岁,5岁,6岁)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以及4岁时的社会关系(母子关系、同伴关系、师幼关系),采用分层线性模型估计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起始水平和发展速率,考察社会关系的作用。结果表明:4岁时师幼亲密性越高,行为自我调节能力起始水平越高,5~6岁时的增长速率越低;4岁时同伴拒绝越高,4~5岁时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速率越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执行控制训练对不同工作记忆刷新能力汉英双语者语言控制的影响*
    李莹, 李琳, 潘家冰, 卢笑笑, 王悦
    2024, 47(5): 1088-109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07
    摘要 ( )   PDF(655KB) ( )   评审附件(567KB)  
    通过考察执行控制训练对双语者语言控制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双语者语言控制和执行控制功能的内在联系。采用西蒙箭头任务对不同工作记忆刷新能力的汉英双语者进行执行控制训练,并在训练前后进行语言转换测试。研究发现,与高工作记忆刷新组相比,低工作记忆刷新组在训练后的语言切换代价减小趋势更明显,并在四个月的后测中表现出切换代价减小,而控制组差异不显著。语言转换前后测中,被试从一语切换到二语的反应时均小于二语切换到一语。研究结果表明,执行控制训练对汉英双语者的语言控制具有即时和长期效果,并且双语者的工作记忆刷新能力在执行控制向语言控制的迁移效应中起到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激发灵感还是限制思维?线索作用于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及认知机制*
    袁欢, 李楠
    2024, 47(5): 1096-110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08
    摘要 ( )   PDF(334KB) ( )   评审附件(378KB)  
    提供外部线索是创造力支持系统的重要研究分支。目前学界对线索的促进作用尚存分歧,原因在于线索特征、任务类型、实验范式等影响因素的操纵不同。学者对影响因素探究虽多,但对其认知机制则较少涉及。本文在梳理文献基础上采用联想记忆观点搜索理论、创造力认知网络模型等理论对其认知机制进行解释。未来研究需从实验范式标准化、区分创造性认知阶段、使用认知神经科学等方法及重视线索加工的个体差异等角度进行深化和扩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比较和利益得失对5~6岁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社会关系的作用*
    丁天娇, 朱梦怡, 张慧
    2024, 47(5): 1103-111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09
    摘要 ( )   PDF(1197KB) ( )   评审附件(407KB)  
    儿童公平分配行为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系统考察了儿童对不同社会关系分配对象的公平分配行为如何受社会比较和利益得失的影响。结果发现:(1)社会比较在儿童对不同社会关系分配对象分配时的具体作用相反,儿童对陌生人更可能选择“我比你多”,而对好朋友更可能回避“我比你多”;(2)结合利益得失考虑,当公平代价较小时,利益得失、社会比较与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显著,相比于陌生人,儿童对好朋友一定程度上更不计较自己所处地位和所得收益;(3)当公平代价较大时,三者交互作用不显著,儿童更加关注自身利益得失,内群体偏爱的程度也随之减弱。这表明社会关系影响儿童分配决策中对地位和得失等因素的考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亲子感知心理攻击与学龄儿童内外化问题的双向关系:一项个体内分析*
    赵新宇, 胡夏, 陈烨, 邢晓沛
    2024, 47(5): 1113-112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10
    摘要 ( )   PDF(2199KB) ( )   评审附件(602KB)  
    研究以534名学龄儿童及其父母为被试,通过纵向设计和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考察父母心理攻击与儿童内外化问题的个体内双向关系及其亲子感知和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基于父母报告的数据,心理攻击与外化问题存在单向预测效应,即外化问题单向预测父亲心理攻击,母亲心理攻击单向预测外化问题;父亲心理攻击与内化问题相互预测。基于儿童报告的数据,父母心理攻击均单向预测外化问题;母亲心理攻击与内化问题相互预测。多群组分析没有发现关系中的儿童性别差异。结果表明,父母心理攻击与儿童行为问题在个体内层面存在相互预测关系,且这一关系模式根据报告者、行为问题类型和父母性别的不同而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执行功能与师生关系的变化轨迹对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独特效应和交互效应*
    艾慧玲, 赵建设, 邢晓沛
    2024, 47(5): 1125-113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11
    摘要 ( )   PDF(1007KB) ( )   评审附件(447KB)  
    为揭示儿童执行功能和师生关系的变化轨迹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独特效应和交互效应,对523名小学三至五年级儿童进行了6个月的追踪测量。结果表明:(1) 6个月内,儿童的执行功能有所增长,而师生关系质量有所下降;(2)执行功能和师生关系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均能正向预测学业自我效能感;(3)师生关系初始水平和变化速度与执行功能初始水平而非发展速度之间存在交互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个体与环境因素随时间交互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复杂机制,对提升学龄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的班级背景调节效应*
    张耀华, 黄云云, 常松, 徐敏, 辛素飞
    2024, 47(5): 1136-114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12
    摘要 ( )   PDF(766KB) ( )   评审附件(282KB)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探究公正世界信念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物质主义价值观之间关系的作用时应纳入学校班级背景特征。基于对103个班级共3763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多水平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水平公正世界信念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具有负向关系;班级水平公正世界信念对物质主义价值观产生额外的负向预测作用,表现为背景效应;班级水平公正世界信念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物质主义价值观之间发挥着背景调节效应,即仅当班级水平和学生水平公正世界信念均维持在较低水平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物质主义价值观呈正向关系。研究结果拓展了双路径模型,强调个体发展背景在物质主义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人格与管理
    在线性客体化经历与女大学生身体羞耻感: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郎敏, 叶子青, 叶一舵
    2024, 47(5): 1145-115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13
    摘要 ( )   PDF(693KB) ( )   评审附件(322KB)  
    基于客体化理论,探讨在线性客体化经历与女大学生身体羞耻感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采用在线性客体化经历、理想美内化、自我客体化、身体羞耻感、自我同情等量表对350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线性客体化经历与女大学生的身体羞耻感水平显著正相关;(2)理想美内化和自我客体化在在线性客体化经历与身体羞耻感间起序列中介作用;(3)自我同情在在线性客体化经历→自我客体化→身体羞耻感这条路径的前半段调节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知社会善念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袁博, 刘怡畅, 库婷婷
    2024, 47(5): 1153-116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14
    摘要 ( )   PDF(1177KB) ( )   评审附件(987KB)  
    以往研究发现,感知社会善念影响社会善念“接受者”对“实施者”的亲社会行为。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先前互动中感知到社会善念是否会影响个体对随后互动中陌生他人的亲社会行为(溢出效应)。结合经济互动游戏与认知计算建模,考察了感知社会善念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青少年在先前互动中感知高社会善念水平时,在随后与陌生他人进行互动时,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选择。计算建模结果表明,感知高社会善念增加了随后互动中的优势不公平厌恶倾向,但并未影响劣势不公平厌恶倾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阶层更维护社会分层:家庭社会阶层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
    解晓娜, 龙星雨, 郭永玉
    2024, 47(5): 1163-117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15
    摘要 ( )   PDF(964KB) ( )   评审附件(660KB)  
    研究基于社会支配理论,探讨了家庭社会阶层如何影响大学生在扩大/缩小社会分层就业岗位中的选择。研究1以26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严格控制额外因素的测量工具,考察了社会支配倾向在家庭社会阶层与就业岗位选择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2以47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法考察了贫富差距归因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家庭社会阶层越高的大学生,其社会支配倾向越高,也越倾向于选择扩大(而非缩小)社会分层的岗位;促使大学生对贫富差距进行外归因,可以降低高阶层的社会支配倾向,进而削弱家庭社会阶层通过社会支配倾向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追寻-存在职业使命匹配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
    周洁
    2024, 47(5): 1173-118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16
    摘要 ( )   PDF(1111KB) ( )   评审附件(601KB)  
    基于工作使命和资源保存理论,探讨了追寻-存在职业使命匹配对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对985名科技研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在匹配一致条件下,高追寻-高存在职业使命匹配比低追寻-低存在匹配对创新行为和践行职业使命的促进作用更强;在匹配不一致条件下,低追寻-高存在职业使命匹配比高追寻-低存在匹配对创新行为和践行职业使命的正向影响更强;与匹配不一致相比,当二者匹配一致更能增加个体的创新行为和践行职业使命。(2)践行职业使命在追寻-存在职业使命匹配与创新行为间起中介作用。(3)无论在高低内部人身份感知条件下,追寻-存在职业使命匹配一致比不一致、双高匹配比双低匹配、低-高匹配比高-低匹配更能促进践行职业使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脸红脸谁来唱?——正负反馈及来源对员工反馈采纳的影响机制*
    赵晨, 渠蓓佳, 周锦来, 林晨
    2024, 47(5): 1184-119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17
    摘要 ( )   PDF(1316KB) ( )   评审附件(847KB)  
    人工智能嵌入工作场所并成为员工反馈来源的趋势愈发明显,然而其与真人领导在反馈过程中各自扮演何种角色亟待研究。基于面子理论,探究了反馈效价(正面反馈和负面反馈)及来源对员工反馈采纳的影响机制。研究1发现正面反馈由真人领导提供时更容易被员工采纳;负面反馈由人工智能系统提供时更容易被员工采纳。研究2和3发现由真人领导提供偏正面的反馈时通过面子获得对反馈采纳的正向影响更强,由其提供偏负面的反馈时通过面子损失对反馈采纳的负向影响更强。本研究揭示了人工智能和真人配合提高反馈采纳的机制,对于澄清人工智能在工作场所中的角色具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粉丝行为,品牌买单?不同类型敌意性品牌忠诚对消费者品牌态度极化的影响研究*
    骆紫薇, 曾君美, 郭艳, 廖俊云
    2024, 47(5): 1194-120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18
    摘要 ( )   PDF(943KB) ( )   评审附件(445KB)  
    品牌粉丝的敌意性品牌忠诚具有“阴暗面”。文章整合敌意性品牌忠诚、特质迁移和态度极化的相关理论,通过三个实验探究消费者敌意性品牌忠诚和品牌用户类型对品牌态度极化的交互影响,并探究其背后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品牌狂热用户的敌意性品牌恶意会导致其他品牌潜在用户和功利主义用户的品牌态度负向极化,特质迁移在上述粉丝行为对品牌的负面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研究有利于学界和企业界既关注和善加利用敌意性品牌忠诚的正面效应,也警惕其可能的负面后果,为企业合理利用敌意性品牌忠诚提供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情境对物质主义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影响*
    陈莎莎, 赵玉芳, 张超, 史咏衡, 聂沛文
    2024, 47(5): 1204-121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19
    摘要 ( )   PDF(762KB) ( )   评审附件(746KB)  
    通过三个研究考察社会情境对物质主义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影响。研究1采用问卷法考察物质主义和亲社会倾向的关系,发现在匿名情境中,高物质主义组的亲社会倾向显著低于低物质主义组,但在公开情境中差异不显著。研究2和3操纵社会情境,分别测量和启动物质主义,并采用独裁者游戏和公共物品博弈任务测量亲社会公平行为和亲社会合作行为,一致发现匿名情境中高物质主义组的亲社会行为显著低于低物质主义组,公开情境中高物质主义组的亲社会行为增加且与低物质主义组无显著差异。三个研究共同表明高物质主义者的亲社会行为具有情境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威权领导行为通过降低下属亲近意愿引发领导孤独感*
    曹伟, 柏淑嫄
    2024, 47(5): 1213-122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20
    摘要 ( )   PDF(1146KB) ( )   评审附件(393KB)  
    孤独体验已成为职场普遍存在的现象,已有研究大多聚焦员工而较少关注领导群体的孤独感。结合威权领导力和孤独感相关文献,探讨威权领导行为对领导孤独感的影响机制,并探索团队权力距离氛围的调节效应。一项预研究、两项情景实验和一项三时点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威权领导行为负向影响下属亲近意愿,进而引发领导孤独感;团队权力距离氛围削弱威权领导行为对下属亲近意愿的负向效应,并调节威权领导行为通过下属亲近意愿对领导孤独感的中介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贪婪与跨期决策的关系:基于解释水平理论的探讨*
    李晓明, 孟员, 刘小丹
    2024, 47(5): 1224-123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21
    摘要 ( )   PDF(864KB) ( )   评审附件(461KB)  
    研究通过测查或客观操纵个体的解释水平,旨在基于解释水平理论探讨贪婪与跨期决策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个体越贪婪,越倾向选择近期小收益选项,其解释水平也越低;一般解释水平可中介贪婪与跨期决策的关系;客观操纵的解释水平可调节二者间的关系,相比控制组,高解释水平可有效缓冲贪婪对跨期决策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贪婪会通过降低个体对事件的解释水平使其更倾向选择近期小收益选项,通过提升贪婪者的解释水平可有效改善其短视倾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拟人化对关系视角下手机自我扩展的影响:威胁感的调节作用*
    乔璐, 刘勤学
    2024, 47(5): 1235-124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22
    摘要 ( )   PDF(957KB) ( )   评审附件(676KB)  
    基于自我扩展理论,从关系视角探索手机自我扩展的成因及其机制。研究1通过问卷法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初步探索拟人化、手机纳入自我、手机自我扩展间的关系及威胁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2采用2×2的组间实验对假设模型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一致发现:(1)手机纳入自我在拟人化与手机自我扩展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2)威胁感调节了这一中介效应,当个体感知的手机威胁感高时,拟人化对手机纳入自我的作用、手机纳入自我的中介效应均减小。上述结果表明手机拟人化可以实现关系视角下的手机自我扩展,威胁感是这一过程发生的边界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网络积极反馈和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
    张璐, 乌云特娜, 金童林
    2024, 47(5): 1246-125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23
    摘要 ( )   PDF(693KB) ( )   评审附件(722KB)  
    为探讨大学生主动性人格、网络积极反馈、生命意义感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选取850名大学生,采用主动性人格问卷、网络积极反馈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学生主动性人格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网络积极反馈和生命意义体验在主动性人格与网络利他行为间起单独和链式中介作用;生命意义寻求对网络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这意味着未来可通过塑造主动性人格、增加网络积极反馈和提升生命意义体验的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统计、测量与方法
    生成主义预测加工:一种动力系统立场*
    刘林澍, 叶浩生
    2024, 47(5): 1254-1261.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24
    摘要 ( )   PDF(621KB) ( )   评审附件(230KB)  
    预测加工理论主张大脑是一台多层概率预测引擎,致力于最小化预测误差,主要策略包括:(1)修正先验以改变预测;(2)采取行动以改变输入。尽管预测加工理论依然预设了内部表征,但其作为一种动力学理论同时具有鲜明的生成主义色彩。从底层系统动力学出发,对比预测加工理论与认知科学的生成主义取向,可知“生成主义预测加工理论”有望推动认知科学的“动力学化”,揭示认知的意义来源、知觉的现象学与心智的动力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与咨询
    关系框架理论模型的最新发展:从MDML到HDML*
    王淑娟, 陈晶, 祝卓宏
    2024, 47(5): 1262-1270.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25
    摘要 ( )   PDF(607KB) ( )   评审附件(203KB)  
    关系框架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Hayes等人于1985年提出的基于行为分析的当代语言与认知理论。关系框架理论将一类由语境控制并明确规定了刺激之间关系的反应称为任意适用的关系反应,并将其作为关系框架理论的基本过程。文章系统梳理了关系框架理论的最新发展,包括研究者对早期关系框架理论研究的反思、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多维度多水平模型和超维度多水平模型,并对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该理论在中国的实证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与史
    神经决定论:核心命题、逻辑错误与理论修正*
    李莉莉
    2024, 47(5): 1271-127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526
    摘要 ( )   PDF(437KB) ( )   评审附件(246KB)  
    神经决定论将脑和神经活动看作个体心理、行为和社会性的原因,否定人的自由意志,力图通过观察、改变脑神经活动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心智。然而,神经决定论借以否定自由意志的论据既有实验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又表现出对意识的狭隘理解。此外,意识的神经相关物不能等同于意识的原因,修复脑并不能治愈心灵。否定自由意志将阻碍人类对自身心智问题的全面理解、使人的主体性被消解,并带来技术革新的伦理问题。在修正心脑关系后,一种相容论的立场更具适恰性,即物理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更为合理的、更具建设性的提问方式应该是脑是如何活动而使拥有它的个体产生了意识并具有了自由意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