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实验与工效
    场景在价值驱动注意捕获中的作用
    刘丽 白学军 李士一
    2020, 43(2): 280-287. 
    摘要 ( )   PDF(1645KB) ( )  
    本研究采用训练-测试范式考察场景信息在价值驱动注意捕获中的作用。在实验一中,训练阶段将唯一性场景信息与奖励建立联结。测试阶段发现,只有当分心刺激出现在高奖励场景中才能捕获注意;在实验二中,训练阶段将场景和颜色信息联合但分别独立预测奖励。结果发现,高奖励颜色出现在任何场景中都能捕获注意。研究结果表明:(1)场景-价值联结能够引发注意捕获效应;(2)与场景相比,颜色特征在价值驱动的注意捕获中具有优势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眼见为实?视觉搜索的证实反应与策略反应
    孙俊才 陈永强
    2020, 43(2): 296-301. 
    摘要 ( )   PDF(701KB) ( )  
    为检验视觉搜索加工过程中目标驱动与刺激驱动的制约关系,本研究采用视觉搜索范式,操作靶目标颜色样例颜色是否匹配,以及搜索刺激集的样例颜色比例两个搜索难度变量;并根据靶目标兴趣区注视点情况,把搜索策略划分为证实反应与策略反应。结果表明,在搜索难度增加时,证实反应的比例下降,而策略反应的比例上升,这表明搜索策略的转换优化了注意选择功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演绎推理的形式和内容启动加工
    胡笑羽 欧阳威 艾炎 胡竹菁
    2020, 43(2): 258-264. 
    摘要 ( )   PDF(521KB) ( )  
    聚焦推理加工初期,通过指导语操控主观加工倾向,考察不同指导语条件下内容可信度和形式有效性对演绎推理结果的影响,检验内容和形式两类加工过程的启动加工动态变化性。结果表明,指导语条件显著影响推理初期加工。在无提示指导语和形式判定指导语条件下,推理结果受到了形式有效性和内容可信度的影响;内容判定指导语下只受到了内容可信度的影响。证明主观加工倾向影响了内容和形式的启动加工关系,支持了动态变化性的假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觉负后像对视觉搜索效率的干扰效应
    陈雨嘉 闫姿伊 余湛 常明
    2020, 43(2): 272-279. 
    摘要 ( )   PDF(901KB) ( )  
    为了探究视觉负后像对视觉搜索效率是否会通过颜色这一特征产生干扰,结合Van Lier后像和视觉搜索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负后像对视觉搜索效率的干扰效应,并对后像填充区域和原始发生区域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有后像的情况下,视觉搜索效率明显降低,但是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而后像填充区域的干扰效应要弱于原始发生区域。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提高视觉搜索效率的颜色设计以及视觉负后像的新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言语产生中音韵编码的计划广度:来自图-词干扰范式的证据
    赵黎明 段素梅 乔佳丽
    2020, 43(2): 265-271. 
    摘要 ( )   PDF(547KB) ( )  
    采用图-词干扰范式,要求被试口语产生包含三个名词的句子,同时听觉呈现干扰刺激并操纵其与各个名词的语音相关性,通过与无关刺激相比,与各个名词语音相关的干扰刺激产生的语音效应,探讨句子产生中音韵编码的计划广度,同时检验音韵编码的层级激活假设。结果发现,只有第一个名词上出现了语音促进效应,第二和第三个名词上既无语音促进,也无语音干扰。该结果与层级激活假设相悖,表明句子产生中音韵编码的计划广度为第一个韵律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时距知觉适应后效的空间选择性
    林冰心 黄希庭 刘培朵 岳童
    2020, 43(2): 309-315. 
    摘要 ( )   PDF(279KB) ( )  
    时距知觉适应后效是指长时间适应于某一特定时距会导致个体对后续时距产生知觉偏差。其中对视时距知觉适应后效空间选择性的探讨存在争议,有研究支持位置不变性,也有研究支持位置特异性。这类研究能有效揭示时距编码的认知神经机制,位置不变性可能意味着时距编码位于较高级的脑区,而位置特异性则可能意味着时距编码位于初级视觉皮层。未来还可以探究时距知觉适应后效的视觉坐标表征方式,开展多通道研究以及相应的神经基础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目标工作记忆表征下颜色关联和抽象关联的注意捕获和抑制
    李毕琴 林小青 胡文燕 黄小平 张明
    2020, 43(2): 302-308. 
    摘要 ( )   PDF(1654KB) ( )  
    采用工作记忆—视觉搜索双任务范式,探讨在非目标工作记忆表征下,颜色关联和抽象关联的注意捕获和抑制现象。结果显示,颜色关联条件的干扰子在快速反应阶段捕获注意,随后被成功抑制,而抽象关联条件的干扰子未被抑制,仍能捕获注意;知觉凸显消除后,对颜色关联的抑制消失,颜色关联条件重新捕获注意。结果表明,非目标下抑制过程受不同关联干扰子加工过程的影响,选择性抑制了颜色关联干扰子,而知觉凸显有助于抑制策略的形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口语句子产生中句法启动效应的眼动研究
    张宁 张清芳
    2020, 43(2): 288-295. 
    摘要 ( )   PDF(577KB) ( )  
    研究利用眼动技术考察了汉语口语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效应及其眼动模式。实验采用双宾语句(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介宾语句(主语+谓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和简单句三种启动句类型,听觉呈现启动句后呈现图片要求被试用句子进行描述,目标句类型为双宾语句或介宾语句。结果发现,启动句类型影响了目标句的句法选择及对图片中不同客体的注视时间比率及注视顺序。无论产生的目标句是否与启动句句法结构一致,双宾语句启动下对间接宾语的客体注视时间比率更高,且更多地优先注视间接宾语,介宾语句启动下对直接宾语的客体注视时间比率更高且更多地优先注视直接宾语,而在简单句启动条件下,眼动注视模式则会受到所产生目标句句法结构的影响。行为结果和眼动指标都支持了两阶段理论中结构选择和内容计划两阶段的观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对社交信息的内隐态度
    林宛儒 连榕 刘建榕
    2020, 43(2): 340-346. 
    摘要 ( )   PDF(629KB) ( )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对社交信息的内隐态度,通过三个实验分别探讨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对社交活动、社交关系和社交自我评价的内隐态度。结果发现,(1)社会性发展迟滞组对群体活动的反应时更短;(2)迟滞组与正常组对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反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总体上迟滞组和正常组均对师生关系持消极的内隐态度,对同学关系持积极的内隐态度;(3)迟滞组存在社交自我评价积极偏向,但也对积极评价他人/消极评价自我的反应更敏感,对评价的反应总体上比正常组敏感。结论,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对社交活动、社交关系和社交自我评价的内隐态度与社会性发展正常大学生存在部分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自伤的关系:友谊质量与反刍思维的调节作用
    王玉龙 张曼琪 谭甘露 林帆
    2020, 43(2): 363-370. 
    摘要 ( )   PDF(819KB) ( )  
    为探讨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自伤行为的关系,以及友谊质量和反刍思维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题、网络受欺负问卷、友谊质量问卷和沉思反应量表对180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对自伤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友谊质量在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和自伤行为的关系中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3)反刍思维在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和自伤行为的关系中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4)友谊质量和反刍思维对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和自伤行为的关系有显著的共同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受欺负对青少年睡眠问题的影响:压力感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
    张雪晨 范翠英 褚晓伟 楚亚慧
    2020, 43(2): 378-385. 
    摘要 ( )   PDF(746KB) ( )  
    为探讨网络受欺负、压力感、抑郁和青少年睡眠问题的关系,采用网络受欺负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自评量表和传统受欺负量表对68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网络受欺负、压力感、抑郁以及睡眠问题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2)网络受欺负不仅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睡眠问题,还可以通过压力感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压力感与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来间接影响睡眠问题。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网络受欺负对睡眠问题的作用机制,能为减少网络受欺负对青少年情绪健康和睡眠质量的消极影响提供有益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幼儿害羞与社会适应:母亲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
    朱晶晶 武敏 李燕
    2020, 43(2): 347-354. 
    摘要 ( )   PDF(1068KB) ( )  
    本研究以487名幼儿为被试,探讨害羞的社会适应以及母亲教养方式在害羞与社会适应之间的调节作用。幼儿母亲完成儿童社会偏好量表和教养方式问卷,幼儿教师完成对幼儿社会适应的评价。结果表明,害羞与幼儿不合群和同伴排斥显著负相关;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适应相关,并在幼儿害羞与社会适应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线索冲突情境下幼儿对不同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特点
    张璟 李婷敏 郑沁婷 周双珠 熊红星
    2020, 43(2): 371-377. 
    摘要 ( )   PDF(509KB) ( )  
    探讨幼儿在准确性线索和共识线索冲突情境下对自然与社会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特点。实验1探究幼儿在线索冲突情境下对自然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选取88名4-6岁幼儿,采用对物品命名的方法,结果发现4岁幼儿依据共识线索进行信任判断,而5-6岁幼儿依据准确性线索进行信任判断;实验2探究幼儿在线索冲突情境下对社会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选取94名4-6岁幼儿,采用对人格特质命名的方法,结果发现4岁幼儿依据共识线索进行信任判断,5岁幼儿对两类线索没有做出偏向性选择,6岁幼儿依据准确性线索进行信任判断。实验3采用被试内设计,探讨5岁幼儿对两个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验证了实验1和实验2的相关结果。结论:在线索冲突情境下幼儿对不同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具有不同的年龄发展特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闯入性思维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魏华 何灿 周宗奎 刘元
    2020, 43(2): 316-322. 
    摘要 ( )   PDF(562KB) ( )  
    本研究基于有限自制力理论考察闯入性思维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其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和认知重评的调节作用。以37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闯入性思维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认知重评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闯入性思维和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闯入性思维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3)“闯入性思维—自我控制—网络成瘾”这一中介效应的前半段受到认知重评的影响;与低认知重评的个体相比,闯入性思维对高认知重评个体自我控制的影响更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and Cyberbullying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Gender
    金童林 乌云特娜 张璐 李鑫 刘振会
    2020, 43(2): 323-332. 
    摘要 ( )   PDF(741KB) (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cyberbullying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cyber psychology. Previous study showed that the rate of cyberbullying was 60.8% among adolescents. Cyberbullying has caused many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for adolescents. Empir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accelerates deviant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whil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decelerates. Among many influencing factors,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were believed to be strong predictors, so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test whether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accelerates cyberbullying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gender decelerate cyberbullying of adolescents. There were 447 adolescents selected from seve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of which were 242 females and 205 males, the range of the age is from 11 to 17 years old. The questionnaires included the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Scale (CPMS), Cyberbullying Questionnaire(CBQ)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MPSS). We used SPSS 24.0 and AMOS21.0 to analyze the data, and the unconstrained approach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ole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gender between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and cyberbullying of adolesc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yberbullying (r=.44, p<.01), and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r=-.14, p<.01); beside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yberbullying (r=-.15, p<.01). (2)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reveals that the data varies the theoretical model(2/df=2.84, GFI=.90, TLI=.91, CFI=.92, RMSEA=.07). (3)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could predict cyberbullying positively (Β=.20, p<.05);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could predict cyberbullying negatively (Β=-.11, p<.05); Interaction 1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could predict cyberbullying negatively (Β=-.19, p<.01), which revealed that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between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and cyberbullying was credible, for the group with low level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and cyberbullying(Β=.54, SE=.11, t=4.74, p<.001), but this relationship was not significant for group with high level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Β=-.17, SE=.14, t=-1.29, p>.05). (4) Interaction 2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Gender) could predict cyberbullying positively (Β=.29, SE=.04, t=4.30, p<.001), which revealed that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gender between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and cyberbullying was credible, for the group with male adolescen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and cyberbullying (Β=.54,SE=.07,t=7.90, p<.001),but this relationship was not significant for group with female adolecents (Β=.13, SE=.09, t=1.44, p>.05).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and cyberbullying of adolescent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gender play moderating roles. These findings may contribute to a better way to solve the realistic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cyberbullying. Moreover, it can provide us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eradicate college adolescents’ cyberbullying.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排斥对青少年自伤的影响:羞耻感的中介和认知重评的调节
    王玉龙 陈慧玲 袁燕
    2020, 43(2): 333-339. 
    摘要 ( )   PDF(481KB) ( )  
    本次通过三组行为实验考察了社会排斥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实验1发现,社会排斥和自伤经历能明显增加青少年的自伤时长(假设1);实验2进一步验证假设1,并验证了羞耻感的中介作用(假设2);实验3验证了认知重评对羞耻感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假设3)。结果表明,社会排斥通过诱发羞耻感影响青少年的自伤行为,但采用认知重评的情绪管理策略能够有效阻断羞耻感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认知干预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干扰对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需求网络满足的作用
    陈欣 林悦 刘勤学
    2020, 43(2): 355-362. 
    摘要 ( )   PDF(703KB) ( )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4372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核心自我评价和心理需求网络满足在亲子间科技干扰与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亲子间科技干扰可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2)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之后,科技干扰可分别通过核心自我评价和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间接地影响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类比推理的影响因素及干预促进
    陈逸群 于晓 陈英和 党茜茜 韩敏 侯江文
    2020, 43(2): 386-392. 
    摘要 ( )   PDF(292KB) ( )  
    类比推理这一重要认知能力能够帮助儿童在未经历过的复杂情况下进行推断和学习。近年来研究者主要从行为研究、计算机模型和眼动技术的角度探究了儿童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在类比推理中的交互作用模式及类比推理策略对类比推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围绕语言标签和物理表征两方面对儿童类比推理进行了干预研究。儿童类比推理的未来研究应着眼于改进研究方法、关注类比推理各加工阶段影响因素及加强儿童类比推理策略的干预应用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人格与管理
    愤怒有度:领导表达愤怒情绪对领导绩效的影响
    李爱梅 谢健飞 孙海龙
    2020, 43(2): 402-408. 
    摘要 ( )   PDF(853KB) ( )  
    领导愤怒情绪一定不好吗?新近研究发现,领导表达愤怒情绪无论对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都存在“双刃效应”。文章尝试使用双阈限模型揭示该效应发生的心理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从组织文化与领导愤怒情绪的关系来丰富双阈限模型对双刃效应的解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亲亲相隐何时休?关系对揭发意向影响的边界
    卫旭华 邹意
    2020, 43(2): 423-429. 
    摘要 ( )   PDF(727KB) ( )  
    当组织中做出不道德行为的人跟自己关系非常亲近时,员工可能不会揭发他们的不道德行为,进而给组织带来潜在的隐患。鉴于先前研究较少关注如何降低不道德情境中关系的包庇作用,本研究考察了组织和个体特征在削弱关系与揭发负向关系方面扮演的调节角色。结果表明,关系会抑制员工对不道德行为的揭发意向(研究1-3),且关系对员工揭发意向的负向影响受到了组织关系取向(研究1和3)与员工正直(研究2和3)的调节。随着组织关系取向的下降或员工正直程度的提升,关系对员工揭发意向的抑制作用逐步降低。这些结果对于组织内部揭发机制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忆重构和信心评估:商标属性与使用经验的影响
    康廷虎 朱瑛川
    2020, 43(2): 465-471. 
    摘要 ( )   PDF(697KB) ( )  
    研究选取国内外手机商标作为实验材料,通过三个实验,探讨了商标复杂程度、用户类型对记忆重构的影响。实验一随机选取高校大学生绘制手机商标,以此来检测商标复杂程度是否对记忆成绩有影响;实验二以不同商标品牌产品的使用者为被试,依据元记忆检测范式评估不同类型用户的元记忆水平;实验三检测特定商标品牌使用者的元认知变化以及对记忆重构的影响。结果发现:(1)对于商标信息的回忆而言,用户类型、信息复杂程度对其具有显著影响;(2)人们对商标信息的回忆,以及对回忆的信心评估,在回忆之前存在着分离现象;(3)在对商标信息的回忆过程中,人们的元认知判断会随之做出调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拥挤感启动对威胁性表情识别知觉敏感性的影响
    王静文 焦艳 孙世月
    2020, 43(2): 452-458. 
    摘要 ( )   PDF(692KB) ( )  
    为了考察拥挤感启动对威胁性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以28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不同拥挤启动条件下的愤怒-中性和恐惧-中性表情识别任务。信号检测论分析发现,拥挤感启动降低了愤怒表情识别的辨别力,不影响其判断标准,也不影响恐惧表情识别的辨别力和判断标准;主观报告的愤怒表情强度在拥挤感启动条件下显著高于非拥挤条件,恐惧、中性表情强度则不受拥挤感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拥挤感启动使人们辨别愤怒表情的知觉敏感性下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同经历不公平降低个体的不公平感知
    沈林林 袁博 魏荟荟 苗晓燕 汪祚军
    2020, 43(2): 472-479. 
    摘要 ( )   PDF(1129KB) ( )  
    摘 要 以往鲜有研究考察个体与他人共同经历不公平如何影响其不公平感知。本研究实验1~2采用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个体独自经历,以及与他人共同经历不公平时的不公平感知。结果表明,共同经历不公平,相比独自经历不公平,降低了个体的不公平感知。实验3采用眼动技术考察共同经历不公平降低个体不公平感知的内部心理机制,结果表明,个体越关注共同经历者的收益,其不公平感知越低,该结果支持社会比较的观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RD4基因与亲社会行为的关联及其潜在脑机制
    李曦 林小楠 曹衍淼 张文新
    2020, 43(2): 409-415. 
    摘要 ( )   PDF(310KB) ( )  
    DRD4基因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候选基因,且与环境交互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通过梳理既有研究,本文从性别差异、亲社会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发展动态性等角度探讨了亲社会行为遗传研究存在分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DRD4基因作用于亲社会行为的潜在脑机制。未来研究应采用纵向设计探究DRD4基因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动态性问题,并深入探索其性别差异;采用多质多法分析考察不同类型亲社会行为遗传机制的差异性;采用影像遗传学设计揭示“DRD4基因—脑—亲社会行为”作用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支付与报复:成本形式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
    陈思静 胡华敏 杨莎莎
    2020, 43(2): 416-422. 
    摘要 ( )   PDF(427KB) ( )  
    第三方惩罚不仅对惩罚成本的数量敏感,也对成本形式敏感。在保持成本数量相等的情况下,不同形式的惩罚成本会对第三方惩罚的频率产生不同影响。相较支付形式,当惩罚成本采取报复形式时,被试的第三方惩罚频率显著下降。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惩罚频率的变化并非因为不同的成本形式所隐含的风险水平有所差异,而是因为被试对不同的成本形式赋予了不同的主观价值。进一步探索更多形式的惩罚成本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族接触减弱民族本质论:文化认同与文化相似性的中介作用
    高承海 王荣霞 孙中芳
    2020, 43(2): 445-451. 
    摘要 ( )   PDF(720KB) ( )  
    采用问卷法,以911名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民族接触减弱民族本质论及其机制问题。研究1检验了民族接触与民族本质论、民族交往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少数民族被试的民族接触与民族本质论存在显著负相关,汉族被试存在负相关但不显著;研究2检验了少数民族被试的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与汉族文化的相似性感知在民族接触和民族本质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文化认同和文化相似性完全中介了民族接触和民族本质论之间的负相关。文章认为民族接触可以通过增加民族之间文化相似性感知、降低内群体的文化认同而减弱民族本质论信念。最后讨论了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贡献,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睡眠不足对人际交互的影响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杜伟 刘金婷 康冠兰 马宁 周晓林
    2020, 43(2): 438-444. 
    摘要 ( )   PDF(571KB) ( )  
    睡眠不足会对人的认知、情感和人际交互产生诸多影响。这种影响在社会情绪层面表现为个体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减少,易激惹性与愤怒情绪的增加;在社会行为层面则表现为亲社会行为的减少和攻击行为的增加。在睡眠不足状态下,情绪系统和认知系统功能连接的减弱可能是这些变化的潜在机制。未来应结合生态效度较高的睡眠操作手段,系统考察睡眠不足如何导致各种高级社会情绪的改变,以及这些社会情绪的变化如何导致社会行为的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权力和地位对信任行为的影响
    张恩涛 王硕
    2020, 43(2): 459-464. 
    摘要 ( )   PDF(288KB) ( )  
    本研究采用两个实验探讨了权力和地位对信任和不信任行为的影响。实验1首先通过角色分配法操纵被试的权力感(高VS 低),然后采用信任和非信任博弈任务来测量被试的信任和不信任行为。结果发现,在信任行为上, 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存在更低的信任水平; 但在不信任行为上,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2同时操纵被试的权力和地位水平,然后采用信任和非信任博弈任务来测量被试的信任和不信任行为。结果发现:在信任行为上,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存在更低的信任水平,与之相反,高地位者比低地位者存在更高的信任水平,并且权力和地位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而在不信任行为上,权力和地位的效应均不显著。该研究结果说明,(1)权力负向影响信任行为,而地位正向影响信任行为;(2)权力和地位对信任的影响是独立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默认选项助推老年人意外伤害险在线购买
    何铨 江程铭
    2020, 43(2): 430-437. 
    摘要 ( )   PDF(1041KB) ( )  
    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之一,能够有效缓解老年人意外伤害给其和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然而该险种购买不足的现状有可能影响其持续运营。本研究试图通过三个子研究探讨默认选项的助推方式是否能够促进老年人意外伤害险在线购买额。研究1通过实际销售数据分析,研究2和3通过实验发现:把默认选项设置在最高份数上能够有效地促进保险的购买额度。该结果表明应用行为科学的发现可以有效促进公共政策的实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奖赏刺激的脑电反应特征跨文化差异:一个ERP研究
    邓欣媚 游园园 张林
    2020, 43(2): 393-401. 
    摘要 ( )   PDF(863KB) ( )  
    本研究从文化--社会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事件相关电位的方法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具有进化和社会文化代表性的正性刺激—奖赏刺激的脑电反应特征是否具有差异。本研究采用the Door Task实验范式考察了26名中国人和24名高加索白人对不同反馈反应的脑电特征跨文化差异。结果显示,负性反馈条件下诱发的FRN平均波幅比正性反馈条件诱发的平均脑电波幅更负,这种正负反馈的波幅差异只在中国被试中有体现。在P3成分上,在正性反馈条件下,中国被试诱发的脑电波幅大于西方被试,负性反馈条件下,两组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西方被试,中国被试对奖赏反馈刺激可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说明中西方文化下的个体对正负性反馈刺激的加工的脑电反应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专题
    社交媒体信任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网络谣言自治行为的影响
    姚琦 崔丽娟 王彦 杨莹
    2020, 43(2): 480-487. 
    摘要 ( )   PDF(633KB) ( )  
    本研究从社会心理学视角、以社交媒体信任为切入点,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考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网络谣言自治行为的心理机制。基于对上海地区963名成年居民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1)公众的主动辟谣行为受官方社交媒体信任的影响——官媒信任不但能直接促进公众的辟谣行为,还能通过增强公众对疫情的信心产生间接影响;(2)公众对官方社交媒体的信任影响公众对自媒体的信任,但自媒体信任不能独立于官媒信任影响辟谣行为。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的社交媒体存在两个舆论场以及官方舆论在社交媒体中的主导地位,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网络谣言的自治实践有一定启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统计、测量与方法
    时变效应模型及在密集追踪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唐文清 张敏强 方杰
    2020, 43(2): 488-497. 
    摘要 ( )   PDF(1087KB) ( )  
    密集追踪数据通常蕴含了心理过程的详细变化信息,反映了某些心理的复杂变化过程。时变效应模型用函数替代恒定的系数,可描述密集追踪数据中随时间推移心理的动态变化过程和时变效应,是分析复杂心理过程的有效方法。在介绍时变效应模型的原理后,通过模拟研究考察模型的表现,结果显示:(1)样本量增加可降低函数估计的误差;(2)惩罚样条法的节点数选择与函数的复杂度有关,函数越复杂,所需节点越多;(3)样本量与节点数对函数估计误差的交互效应不显著。进一步应探讨测量次数、数据分布形态、数据缺失等如何影响模型的表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与咨询
    身体表征的分离:二分解释模型及其证据
    平贤洁 陈巍 张静
    2020, 43(2): 498-504. 
    摘要 ( )   PDF(329KB) ( )  
    身体表征是一种内部结构,它具有追踪身体状态并对其进行编码的功能。这种结构可以对身体进行错误的表征,并可以从身体中分离出来。来自海豹肢症与躯体失认症等方面的病例,证实部分身体畸形与脑损伤患者的身体表征存在分离;来自橡胶手错觉与全身错觉的实验证据,验证了健康个体身体表征分离的事实。基于上述证据,以身体图式和身体意象为二分维度的模型解释了身体表征的分离。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神经心理学实验和虚拟现实技术着手,对身体表征的分离进行深入探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与史
    心理学研究中社会阶层的操作化界定及其衍生问题
    杨沈龙 喻丰 胡小勇 郭永玉
    2020, 43(2): 505-511. 
    摘要 ( )   PDF(334KB) ( )  
    个体的社会阶层反映了其所掌控的客观社会资源(即客观社会阶层)和其主观上所感知到的自身社会地位(即主观社会阶层)的水平。收入(或财产)、职业、受教育程度是研究中常用来反映客观社会阶层的操作化指标。而主观社会阶层的操作化界定既包括对主观阶层进行问卷测量,也包括对其加以实验操纵。心理学研究要基于研究目的以及要考察的具体效应与机制对不同的操作化界定加以取舍,有时也要综合兼顾多种操作化方式。通过选取典型群体来代表不同阶层,这种做法宜慎重采用。同时研究的信效度问题有必要更多加以重视。未来研究应加强关注阶层认同偏差与阶层纵向流动等基础问题,以及因取样偏差而带来的阶层效应被简化的现象,并结合跨文化视角分析不同文化下社会阶层的内涵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