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实验与工效
    脑电神经反馈用于提高工作记忆的研究进展*
    周文斌, 南文雅, 伏云发
    2024, 47(3): 514-521.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01
    摘要 ( 1418 )   PDF(627KB) ( 1518 )   评审附件(204KB)  
    工作记忆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个体的工作记忆能力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脑电神经反馈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将大脑活动实时反馈给个体,使得个体学会自主调节大脑活动,从而改善其认知和行为表现,已被广泛用于提高临床群体和健康群体的工作记忆。然而,由于现有研究在实验设计、训练方案、被试人群、样本量等方面并不相同,结论也并不完全一致,仍然缺少系统的总结和展望。文章重点评述不同的脑电神经反馈方案对工作记忆的作用结果,并指出现存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思路,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回溯式时距估计*
    王亚琪, 付鹏蕊, 马文, 王萍
    2024, 47(3): 522-52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02
    摘要 ( 565 )   PDF(722KB) ( 780 )   评审附件(280KB)  
    阿尔茨海默病会导致时间知觉障碍,然而尚处于该疾病潜伏期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是否也存在时间知觉的损伤仍存争议。本研究聚焦轻度认知障碍对回溯式时间知觉的影响,通过回溯式时距估计任务探讨了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和健康老人对15至40分钟的目标时距的回溯式估计。研究发现,相比于控制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存在显著低估时距的倾向且时距估计的偏差更大。研究论证了轻度认知障碍对时间感知的影响,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疼痛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
    莫李澄, 李思瑾, 张丹丹
    2024, 47(3): 530-53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03
    摘要 ( 1027 )   PDF(326KB) ( 1090 )   评审附件(549KB)  
    社会疼痛是指个体实际或潜在的社会关系或社会价值受到威胁、破坏或失去时,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社会疼痛会影响个体的基本生存需求,甚至威胁身心健康。有效的情绪调节是缓解社会疼痛的重要方式。学者们对社会疼痛的神经机制展开了系列研究,发现前扣带回和前脑岛是社会疼痛体验的重要脑区,而社会疼痛的情绪调节依赖前额叶,尤其是腹外侧前额叶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在外显情绪调节中发挥主要作用,内侧前额叶在内隐情绪调节中发挥主要作用。此外,社会疼痛内隐和外显情绪调节还需要社会认知脑网络的参与,重要节点包括后部颞上沟、颞顶联合区、顶下小叶、后扣带回皮层等。我们建议未来研究结合脑成像技术和神经调控技术,进一步揭示社会疼痛情绪调节的神经环路,开展旨在提高情绪障碍患者社会疼痛情绪调节能力的临床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情境词汇学习的偏态学习优势效应*
    石宇婧, 黄艳利, 谢久书, 刘书云
    2024, 47(3): 538-54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04
    摘要 ( 634 )   PDF(984KB) ( 777 )   评审附件(405KB)  
    词频分布对跨情境词汇学习至关重要。然而,以往研究主要考察了基于均匀分布的跨情境词汇学习,相对忽视了真实情境中基于Zipfian分布等偏态分布的跨情境词汇学习,而仅有的研究对Zipfian分布究竟促进还是抑制跨情境词汇学习争论激烈。为此,这项研究率先建立了学习机制的宏观视角,提出单个词汇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环境中其他词汇的整体学习效果,据此首次提出基于互斥性策略的偏态学习优势效应,认为互斥性策略的有效使用是产生Zipfian频率促进效应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数向数量机制的转变:视觉干扰下的小数值加工*
    刘炜, 郑鹏, 王春辉, 谷淇, 贾隽, 赵亚军
    2024, 47(3): 546-55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05
    摘要 ( 386 )   PDF(1161KB) ( 604 )   评审附件(260KB)  
    人们依赖“感数机制”对1~4个刺激的数量(小数)进行精确、迅速地识别。本研究探讨视觉干扰物是否会破坏“感数机制”,使得小数值的加工机制发生改变。实验1发现,伴随目标出现的干扰物使小数加工不再精确,其加工符合韦伯定律,这提示感数机制被破坏,而“数量机制”被激活。实验2发现,视觉干扰使得小数加工表现出数量机制下的“占用效应”。上述结果提示,干扰刺激会破坏感数机制,此时小数加工依靠数量机制完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词汇语义加工中的空间象似效应——兼与图片知觉加工的比较*
    宋宜琪, 朱楚城, 梁丹丹
    2024, 47(3): 554-561.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06
    摘要 ( 395 )   PDF(607KB) ( 531 )   评审附件(332KB)  
    研究考察了5~7岁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词汇语义加工中空间经验的激活情况。实验选取了隐含典型方位特征的物体,要求儿童将写有物体名称的词卡和画有物体图形的图卡放置在垂直空间的上方或下方。结果显示,在摆放词卡时,正常发展儿童表现出空间象似效应,倾向于将词卡放在与隐含方位信息一致的位置,而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则随机放置词卡;在摆放图卡时,虽然两组儿童的表现均好于摆放词卡,但是高功能自闭症儿童表现出的空间象似效应仍差于正常发展儿童。研究结果表明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在符号加工和知觉加工中利用空间经验的能力均存在缺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李小保, 吕厚超
    2024, 47(3): 562-56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07
    摘要 ( 1306 )   PDF(725KB) ( 1390 )   评审附件(273KB)  
    基于1432名被试(M = 29.04岁,SD = 14.38岁),本研究旨在探究平衡时间洞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检验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平衡时间洞察力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正相关,与消极情绪、焦虑负相关。(2)平衡时间洞察力与认知重评正相关,与表达抑制负相关。认知重评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呈正相关,与焦虑、消极情绪呈负相关;表达抑制与消极情绪、焦虑呈正相关。(3)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在平衡时间洞察力与总体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强调了平衡时间洞察力对人们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给出了培养和构建平衡时间洞察力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6岁ASD儿童基于事件前瞻记忆的损伤:执行功能的作用
    任智, 孙凡惠, 远洋, 宋佳润, 王丽娟
    2024, 47(3): 570-580.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08
    摘要 ( 612 )   PDF(740KB) ( 1037 )   评审附件(454KB)  
    为了解3~6岁自闭症儿童基于事件前瞻记忆能力的发展特点和损伤机制,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前瞻记忆范式,比较了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和执行功能表现。结果显示,相比于正常儿童,自闭症儿童基于事件前瞻记忆表现存在明显缺陷。而且,自闭症儿童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受损与其执行功能障碍有相关,自闭症儿童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显著预测其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扫:多行文本阅读中必不可少的眼动*
    高晓雷, 王丹慧, 李旭玲, 曾蔓, 高蕾
    2024, 47(3): 581-58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09
    摘要 ( 488 )   PDF(330KB) ( 450 )   评审附件(422KB)  
    回扫是读者的注视点从文本上一行行末到下一行行首的眼动,在多行文本阅读中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目前,回扫的相关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于回扫起跳位置、回扫目标选择、回扫的精确性、与回扫相邻的注视四个方面。本文先简单介绍回扫研究中常用的眼动指标,再详细介绍回扫的四个方面的研究,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设想:关注其他文字与文字系统的回扫、考察二语阅读中的回扫、探究行末注视是否受行末注视词词汇特征的影响、探讨回扫过程中预视的缺失对词汇加工的影响以帮助我们理解边界范式中的“预视效益”,完善现有模型以适应回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与教育
    换位社交团体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症状和共情的改善 *
    陈佩琪, 张剑心, 张雨晴, 方美欣, 何木叶, 刘电芝
    2024, 47(3): 590-59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10
    摘要 ( 701 )   PDF(1046KB) ( 885 )   评审附件(276KB)  
    研究参考自我-他人转换的共情模型,聚焦于自我-他人转换开关,设计适用于改善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换位社交团体干预游戏,并评估即时和短期维持效果。招募41名4~12岁孤独症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每次1小时,共18次换位社交团体干预。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进行评估。在团体干预后,干预组总体症状、感知/认知、健康/生理/行为,共情二维度总分和观点采择维度均发生显著改善,且短期维持效果较好。在本研究条件下,聚焦于自我-他人转换的换位社交团体干预能改善孤独症儿童总体症状和共情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极情绪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父母严厉管教的中介作用*
    刘亚鹏, 邓慧华, 梁宗保, 张光珍
    2024, 47(3): 598-60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11
    摘要 ( 921 )   PDF(668KB) ( 1238 )   评审附件(361KB)  
    本研究以358名学步儿为被试,探讨儿童早期不同消极情绪表现是否会通过父母严厉管教影响学前期的问题行为。结果显示:(1)母亲严厉管教在受限后沮丧和学前儿童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受限后沮丧不仅直接正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还会通过母亲严厉管教影响外化问题行为。(2)恐惧对学前儿童内化问题行为的直接作用显著,但父母严厉管教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早期受限后沮丧和恐惧对学前期问题行为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羞怯对初中生学业拖延的影响:教师期望知觉与自我价值感的中介作用*
    陈英敏, 孙长林, 夏豆豆, 郑元华, 胡永祺, 张海
    2024, 47(3): 606-61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12
    摘要 ( 906 )   PDF(564KB) ( 1184 )   评审附件(455KB)  
    为考察羞怯与学业拖延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920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羞怯与初中生学业拖延显著正相关,与教师期望知觉、自我价值感显著负相关;教师期望知觉与自我价值感显著正相关,且两者均与学业拖延显著负相关。(2)羞怯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初中生学业拖延,还可以通过教师期望知觉和自我价值感的单独中介与链式中介对学业拖延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类别转变:一项潜在转变分析*
    金童林, 乌云特娜, 张璐, 雷泽宇, 贾彦茹
    2024, 47(3): 614-621.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13
    摘要 ( 822 )   PDF(1138KB) ( 985 )   评审附件(478KB)  
    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类别转变及其影响因素。2000名大学生参加了一项跨度为4个月的追踪研究,研究者对其网络攻击行为进行了2次测量。结果发现:(1)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分为低攻击型与高攻击型2种网络攻击模式,且随时间的发展,高攻击型更容易向低攻击型转变;(2)性别和道德推脱是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类别及其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人–组织匹配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黄明明, 郭莉萍, 陈丽萍, 赵守盈
    2024, 47(3): 622-62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14
    摘要 ( 684 )   PDF(817KB) ( 1008 )   评审附件(364KB)  
    为了探讨个人–组织匹配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个人–组织匹配量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职业适应量表和心理弹性量表对1127名在职幼儿教师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个人–组织匹配、职业适应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彼此之间显著性相关;个人–组织匹配可以显著预测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水平;个人–组织匹配可以通过职业适应的中介作用预测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向水平;心理弹性在个人–组织匹配对职业适应和职业倦怠的路径上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职业适应和心理弹性在个人–组织匹配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之间起到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人格与管理
    问题导向领导人际情绪管理的收益与代价:基于员工与领导的差异化视角*
    邹艳春, 陈启瑶, 彭坚, 曾晓晴
    2024, 47(3): 630-638.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15
    摘要 ( 450 )   PDF(866KB) ( 583 )   评审附件(283KB)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提出问题导向领导人际情绪管理(leader interpersonal emotion management, LIEM)对员工与领导的差异化影响,揭示问题导向领导人际情绪管理的收益(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与代价(降低领导工作幸福感)。研究对99份领导与388份员工的嵌套数据进行多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在个体层,员工感知的问题导向LIEM通过缓解员工情绪枯竭,提升员工工作幸福感;员工情绪调节能力强化上述积极影响。在领导层,问题导向领导情绪管理会加剧领导情绪枯竭,降低领导工作幸福感;领导复原力削弱上述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际关系对受贿决策的影响——中美跨文化比较*
    张渠杰, 施灵铮, 程晓荣, 范炤, 定险峰
    2024, 47(3): 639-64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16
    摘要 ( 660 )   PDF(741KB) ( 764 )   评审附件(337KB)  
    以往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对腐败行为有重要影响,但不同文化下这种关系效应是否存在差异尚缺乏探讨。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中美不同文化下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对受贿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一方面,中美两国被试均出现随着关系距离增加受贿概率降低的关系效应;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文化差异,中国被试的关系效应强于美国被试,而且风险对于关系效应的文化差异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上述结果支持人际关系距离对受贿决策的影响同时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每日工作重塑和恢复体验与次日职业倦怠的关系:个人资源和工作资源的中介作用*
    张晓龙, 笪姝, 高春荣, 张西超
    2024, 47(3): 648-656.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17
    摘要 ( 606 )   PDF(889KB) ( 685 )   评审附件(638KB)  
    在日常工作中,员工会采用不同策略应对压力,这些策略会对职业倦怠产生不同的影响。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关注每日工作重塑、恢复体验和员工次日职业倦怠的关系以及个人资源和工作资源的中介作用。以112名全职员工为研究对象,开展连续10个工作日的日记法研究。结果表明:每日工作重塑通过个人资源和工作资源与次日的职业倦怠负相关;员工每日恢复体验通过个人资源与次日的职业倦怠负相关。结果验证了职业倦怠的状态理论,对于未来每天的职业倦怠应对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级发展性反馈对新员工绩效的影响:内部人身份感知和核心自我评价的作用机制*
    赵申苒, 赵君哲, 王明辉, 赵国祥
    2024, 47(3): 657-66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18
    摘要 ( 484 )   PDF(724KB) ( 741 )   评审附件(301KB)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本研究探讨了上级发展性反馈对新员工任务绩效和工作主动性的影响机制以及核心自我评价的调节作用。通过对3个时间点领导者—员工配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级发展性反馈能够促进新员工的内部人身份感知,进一步提高任务绩效和工作主动性;核心自我评价在上述路径中起调节作用,对于高核心自我评价的新员工而言,上级发展性反馈通过内部人身份感知对任务绩效和工作主动性产生的积极影响更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交互情境中的主动控制感*
    李云云, 顾晶金, 赵科, 傅小兰
    2024, 47(3): 664-670.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19
    摘要 ( 781 )   PDF(308KB) ( 744 )   评审附件(137KB)  
    主动控制感是人与环境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控制自身动作并控制外界事物的体验,它既存在于个人情境中,也能产生于社会交互情境下。本文围绕社会交互情境中的主动控制感,首先依据行动主体目标、社会层级等区分了竞争、合作和层级式社会交互情境,分别阐述了各种社会交互情境对主动控制感的影响,并总结了以额-顶网络为主的脑机制;随后,探讨了社会交互情境中主动控制感和责任感的关系;最后从社会交互情境之间的主动控制感比较、多人互动情境中的主动控制感以及社会交互情境影响主动控制感的神经机制等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重塑视角下完美主义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职场友谊和职场排斥的调节作用*
    倪旭东, 王婷婷, 朱星魁
    2024, 47(3): 671-67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20
    摘要 ( 698 )   PDF(934KB) ( 843 )   评审附件(362KB)  
    本研究基于工作重塑的视角,构建了完美主义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加入职场排斥和职场友谊作为调节变量。结果发现:奋斗型完美主义对工作绩效有正向影响; 担忧型完美主义对工作绩效有负向影响; 奋斗型完美主义通过趋近型工作重塑正向影响工作绩效; 担忧型完美主义通过回避型工作重塑负向影响工作绩效; 职场友谊和职场排斥起到调节作用。上述结果揭示了完美主义和工作绩效之间的黑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排斥对消费者品牌依恋的影响:孤独感和拒绝敏感性的作用*
    岳思怡, 王怀勇
    2024, 47(3): 680-68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21
    摘要 ( 721 )   PDF(700KB) ( 1396 )   评审附件(322KB)  
    以往社会排斥在消费领域的研究主要将产品与品牌的选择视为被排斥者间接表达期望与他人建立社会联系的工具,然而品牌本身就可以直接成为人们建立社会联系和情感依恋关系的对象,但目前尚不清楚社会排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品牌依恋。研究通过3个递进实验逐步探讨了社会排斥对消费者品牌依恋的影响、机制与调节条件,结果发现:(1)社会排斥正向影响消费者的品牌依恋;(2)孤独感在社会排斥和品牌依恋中起中介作用;(3)拒绝敏感性不仅调节了社会排斥对孤独感的影响,还调节了社会排斥通过孤独感间接影响品牌依恋的中介作用,即相比低拒绝敏感性,对于高拒绝敏感性个体而言,社会排斥对孤独感的影响及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均更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观社会阶层与道德判断的关系:独立型自我构念与零和博弈信念的链式中介作用*
    胡汉玉, 彭明, 陈天龙
    2024, 47(3): 688-69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22
    摘要 ( 612 )   PDF(668KB) ( 818 )   评审附件(974KB)  
    本研究选取523名被试,进行道德判断、主观社会阶层、自我构念与零和博弈信念的测量,以探讨主观社会阶层与道德判断之间的中介机制。结果表明:(1)主观社会阶层显著正向预测功利型道德判断;(2)独立型自我构念和零和博弈信念在主观社会阶层预测功利型道德判断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3)零和博弈信念在主观社会阶层和道德判断中起遮掩作用。本研究有助于研究者深入了解社会性因素影响道德判断的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的抑郁症状:老化态度的中介作用与城乡因素的调节作用*
    史珈铭, 刘晓婷
    2024, 47(3): 695-70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23
    摘要 ( 637 )   PDF(804KB) ( 824 )   评审附件(393KB)  
    探究代际支持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4188名老年被试,采用代际支持问卷、抑郁症状量表和老化态度量表考察老化态度的中介作用与城乡因素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代际经济、照料和情感支持显著负向预测老年人的抑郁症状;(2)老化态度在三种代际支持与抑郁症状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城乡因素对三种代际支持与老化态度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但能显著调节代际经济和照料支持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研究结论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干预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优化决策倾向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加工深度与选择难度的链式中介*
    王怀勇, 吴君, 王鑫慧
    2024, 47(3): 703-710.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24
    摘要 ( 453 )   PDF(607KB) ( 834 )   评审附件(319KB)  
    延迟选择的个体差异研究已成为关注的热点。本研究运用信息板技术追踪了最优化决策倾向不同个体(最优化者vs.满意型者)的延迟选择过程,探讨最优化决策倾向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及信息加工方式与选择难度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最优化决策倾向分别与选择难度及延迟选择呈显著正相关,即最优化者在决策中更容易体验到选择困难而倾向于延迟选择;(2)最优化决策倾向与信息加工方式呈显著正相关,最优化者在决策中的信息加工时间更长、深度更深,并更偏好使用基于选项的加工方式;(3)最优化决策倾向不仅能直接正向预测延迟选择,而且还能通过加工深度的单独中介、选择难度的单独中介及加工深度→选择难度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延迟选择。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理解最优化决策倾向不同个体的延迟选择偏好差异及其机制及如何根据最优化与满意型消费者特征的差异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均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阶层感知抑制较高客观阶层者的亲社会性*
    丁毅, 纪婷婷
    2024, 47(3): 711-71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25
    摘要 ( 554 )   PDF(426KB) ( 790 )   评审附件(365KB)  
    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低阶层感知与认同蔓延的现象。本文通过2个研究系统考察了这种低阶层感知对我国民众,尤其是处于较高客观阶层民众亲社会性的影响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结果表明,相比于高阶层感知,低阶层感知引发了个体更少增进他人利益的亲社会行为。且该效应主要发生在较高客观阶层者身上,即对于较高客观阶层者,低阶层感知将抑制他们增进他人利益的责任感,进而导致他们表现出更少的亲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寻求者注视方向及面部表情对建议者建议提出的影响*
    宋艾珈, 段锦云
    2024, 47(3): 718-72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26
    摘要 ( 328 )   PDF(464KB) ( 478 )   评审附件(176KB)  
    基于共享信号假说,本研究关注建议寻求者的注视方向和表情对建议提出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1)微笑条件下,建议者对于寻求者的斜视或正视面孔的建议倾向没有显著差异;相较于正视悲伤的面孔,面对寻求者斜视悲伤的面孔,建议者更倾向于提出建议。(2)建议提出者感知到的真实性和其状态性亲社会动机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结果证实了特定注视方向和表情的不同组合对建议提出的不同影响,对建议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对无意识拖延的影响:注意控制的中介作用和手机自我扩展的调节作用*
    刘勤学, 田仲禾, 祁迪, 吴佳荫, 周宗奎
    2024, 47(3): 726-73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27
    摘要 ( 1370 )   PDF(640KB) ( 1661 )   评审附件(378KB)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武汉市两所高中86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对其无意识拖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智能手机成瘾正向预测无意识拖延;(2)注意控制在智能手机成瘾和无意识拖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手机自我扩展调节了智能手机成瘾对注意控制的影响。具体而言,智能手机成瘾对高手机自我扩展的青少年分心抵抗的负面影响更大。结果支持拖延的元认知模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统计、测量与方法
    无需先验信息的两步项目功能差异检验方法*
    韩雨婷, 袁克海, 刘红云
    2024, 47(3): 734-74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28
    摘要 ( 333 )   PDF(1616KB) ( 473 )   评审附件(1297KB)  
    传统的项目功能差异检验方法依赖先验信息设定锚题,误设锚题可能产生误导性结果。研究提出以数据驱动的难度差异QQ图(D-QQ图)选择锚题,再结合传统方法检验DIF的两步DIF检验法。两个实证研究说明了新方法在实际测验公平性检验中的适用性及可视化优势。模拟研究进一步表明当测验中有一半试题存在DIF时,若DIF试题仅偏向一组,则两步法兼具高统计检验力和低I类错误的优势;若DIF试题分别有利于两组,则其在I类错误控制上优于RCD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诊断评价中的被试拟合研究*
    喻晓锋, 唐茜, 秦春影, 李喻骏
    2024, 47(3): 744-751.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29
    摘要 ( 409 )   PDF(880KB) ( 592 )   评审附件(1158KB)  
    通常情况下,认知诊断需要通过认知诊断模型对被试进行诊断评价。认知诊断模型所生成诊断结果的有效性依赖于被试作答反应是否与所选用的模型拟合。因此,在对诊断结果进行评估的时候,需要通过被试拟合分析来对被试个体的作答反应与模型的拟合情况进行检验,以避免错误或无效的补救措施。本研究基于加权的得分残差,提出认知诊断评价中新的被试拟合指标R。模拟研究结果表明,R指标的一类错误率有较好的稳定性,对随机作答、疲劳、睡眠和创造性作答四种异常被试类型均有较高的统计检验力。并将R指标应用于分数减法实证数据,展示指标在实际测验中的使用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与咨询
    “关怀的代价”——共情疲劳的评估及干预*
    江语童, 李红, 孟现鑫
    2024, 47(3): 752-75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30
    摘要 ( 1099 )   PDF(339KB) ( 1280 )   评审附件(287KB)  
    共情疲劳是助人者在共情和暴露于创伤情境的基础上,持续处于共情压力下导致的生理和心理疲惫和功能障碍。准确评估共情疲劳并确定最佳干预措施至关重要。共情疲劳的评估主要从继发性创伤压力、倦怠、共情满意度三方面进行,而共情疲劳的干预则需要将提高社会支持和自我关怀结合起来,从提高共情满意度和复原力两方面共同缓解共情疲劳。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在非助人行业或是群众中是否存在共情疲劳,开发出适用范围更广、更准确有效的评估和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与史
    心理学中质性研究的方法自洽*
    杨莉萍, 陈家敏, 谭梦鸽, 亓立东, 张慧会
    2024, 47(3): 760-76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331
    摘要 ( 649 )   PDF(551KB) ( 968 )   评审附件(689KB)  
    设计和开展一项质性研究需要做到方法自洽,即方法论立场、研究方式及具体研究方法彼此兼容,保持内在统一性。要做到方法自洽,研究者必须首先澄清方法论预设;研究方式与所探究的问题应相契合;对具体研究方法的操作应与研究方式、方法论保持协调一致。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包括方法自洽必须以“问题”为中心;加强研究的自反性以促进方法自洽;方法自洽应纳入质性研究的评价标准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