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实验与工效
    听觉时距加法运算的顺序效应*
    王小静, 李宝林
    2025, 48(1): 2-10.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01
    摘要 ( 830 )   PDF(1541KB) ( 1182 )   评审附件(545KB)  
    时距加法运算会导致个体高估运算时长,且这一效应受到运算序列元素顺序的影响。然而,目前这种顺序效应产生的原因仍不清楚。通过两个实验,结合听觉继时呈现范式和时距复制任务,系统探讨了听觉三元素时距加法运算中的顺序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结果发现,在听觉三元素时距加法运算中出现了显著的顺序效应,即在运算元素时距长度递增条件下的时间偏差指数显著大于递减条件;且这种顺序效应取决于运算序列最后一个元素的时距长度而非运算元素变化的总体趋势。这说明个体在对继时呈现的不同听觉时距段进行累加时,新近的时距信息权重最大,即在听觉时距加法运算中会出现近因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听觉时距知觉序列依赖效应跨空间和双耳位置的迁移特性*
    李宝林, 翟小斐, 王碧瑶, 王坤
    2025, 48(1): 11-20.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02
    摘要 ( 520 )   PDF(1640KB) ( 957 )   评审附件(1381KB)  
    序列依赖效应体现了先前感知经验对当前知觉产生的作用。结合时距二分任务,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了时距知觉中听觉空间(实验1)和耳(实验2)的一致性对刺激和决策序列依赖效应的影响。结果重复了排斥性的刺激序列依赖效应和吸引性的决策序列依赖效应,并进一步发现刺激序列依赖效应不受听觉空间或耳一致性的影响,而决策序列依赖效应在听觉空间或耳不一致条件下显著减弱。这些结果表明,听觉时距知觉的刺激序列依赖效应可能产生于对听觉空间和耳位置线索不敏感的较高级听觉脑区,而决策序列依赖效应则可能源于能够根据听觉空间和耳位置线索进行类别组织的高级认知脑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孔视向在面孔构形和特征加工优先性中的作用*
    刘成栋, 陈恩光, 方海情, 杨海鑫, 汪海玲
    2025, 48(1): 21-3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03
    摘要 ( 506 )   PDF(1589KB) ( 838 )   评审附件(285KB)  
    构形与特征加工是个体加工面孔的两种主要方式,二者在神经机制上存在差异。但是,尚不清楚二者在引发注意上有何区别以及该过程是否会受到面孔其他信息的影响。因此,研究采用视觉搜索范式,以N2pc为指标,探讨面孔眼睛注视方向对面孔构形和特征加工引发注意的影响。结果发现,构形加工的面孔而非特征加工面孔诱发了N2pc,且不受眼睛注视方向的影响。在N170上,面孔特征加工比构形加工诱发更大的波幅,并且这种特征加工优势在斜视条件上比直视条件更大。这表明,面孔构形加工的优势表现在引发个体注意阶段,特征加工优势表现在面孔编码阶段并受面孔视向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超重/肥胖的神经机制:基于奖赏-抑制双系统视角*
    辛海燕, 陈曦梅, 李为, 陈红
    2025, 48(1): 34-4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04
    摘要 ( 689 )   PDF(868KB) ( 1120 )   评审附件(368KB)  
    肥胖已成为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目前我国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大脑奖赏系统和抑制控制系统(双系统)对儿童肥胖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超重/肥胖儿童在双系统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异常,尤其是伏隔核体积增大、眶额叶皮层变薄,前额叶灰质体积减小,在奖赏网络、控制网络中的功能连通性较低。可见,超重/肥胖儿童表现出奖赏加工和抑制控制的功能异常,这与不健康进食行为有关,进而加剧了肥胖风险。当前研究多聚焦于大脑单系统在儿童肥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缺少对双系统相互作用的系统探究,而考察多个关键脑区/系统间的交互关系有助于更准确地识别出高风险儿童。未来需要更多大型纵向研究,结合认知行为测量,全面多维地探明儿童肥胖与大脑发育的动态发展机制,以期为儿童肥胖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和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与教育
    5~9个月婴儿对音乐情绪的感知:基于瞳孔反应的分析*
    严晨毓, 陈昕源, 徐琴美
    2025, 48(1): 44-5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05
    摘要 ( 549 )   PDF(1385KB) ( 754 )   评审附件(378KB)  
    人类是否天生具有感知音乐情绪的能力?给5~9个月的婴儿播放快乐和悲伤音乐,比较其瞳孔直径变化量,探究婴儿的情感唤起程度是否有差异(以往研究表明婴儿在观看消极情绪刺激时情感唤起程度更高)。结果显示,婴儿瞳孔直径变化量在音乐情绪发生变化时显著降低,但整体上在听快乐和悲伤音乐时没有显著差异。该结果表明,5~9个月的婴儿的瞳孔反应尚未与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建立明确的联系,说明婴儿感知音乐情绪的能力可能仍在发展之中。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研究婴儿音乐情绪感知的新方法,并为人类情绪感知能力的早期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少年焦虑的发展轨迹:基于混合增长模型的分析*
    向燕辉, 侯荣霞
    2025, 48(1): 53-6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06
    摘要 ( 1291 )   PDF(1373KB) ( 2225 )   评审附件(1245KB)  
    焦虑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的不良影响,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危害更甚。首次利用潜变量增长模型和混合增长模型探讨中国初中生焦虑的发展轨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483名初中生(239名初一学生,244名初二学生)进行2年3次的追踪测查,考察青少年焦虑水平的发展特点。结果显示:(1)在两年时间内,青少年的焦虑水平线性下降;(2)青少年焦虑存在两种发展轨迹:低风险组的青少年(89.65%)初始焦虑水平较低,焦虑水平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而高风险组的青少年(10.35%)则初始焦虑水平较高,焦虑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3)女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并且女生属于高风险组的概率更大。研究结果对理解青少年焦虑的发展特点以及更好地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焦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6岁幼儿基于资源价值的分配行为及间接互惠表现*
    张姝玥, 李名洋, 唐文清
    2025, 48(1): 64-7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07
    摘要 ( 348 )   PDF(2600KB) ( 764 )   评审附件(449KB)  
    上行间接互惠指个体因获得过他人的帮助更可能去帮助第三方,下行间接互惠指个体因曾给予他人帮助有更高的概率得到第三方的帮助。为探讨5~6岁幼儿基于资源价值分配行为的特点及间接互惠表现,实验1以60名5~6岁幼儿为被试,考察幼儿基于资源价值分配行为的特点,结果发现5~6岁幼儿在基于资源价值的分配中主要选择利己分配模式。实验2以180名5~6岁幼儿为被试,分别在上行间接互惠和下行间接互惠情境中考察他人分配模式对幼儿基于资源价值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不管是作为资源接受者还是旁观者,5~6岁幼儿均能感知他人基于资源价值的分配模式,在资源分配中表现出上行间接互惠行为和下行间接互惠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排斥如何激发恶意创造力?独特性需求和共情关怀的中介作用*
    徐晓波, 覃星皓, 乔熙诺, 解梦婕, 元铭
    2025, 48(1): 75-8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08
    摘要 ( 1003 )   PDF(1551KB) ( 2059 )   评审附件(192KB)  
    为了揭示社会排斥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1)和行为实验(研究2)探索了个体自我认知(独特性需求)和人际情绪加工(共情关怀)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社会排斥与恶意创造行为、恶意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新颖性和恶意性呈正相关;(2)独特性需求在社会排斥与恶意创造行为、恶意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新颖性和恶意性之间起中介作用;(3)共情关怀在社会排斥与恶意创造行为、恶意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流畅性和恶意性之间起中介作用。这表明,社会排斥可以通过促进个体的独特性需求并抑制共情关怀倾向来激发其恶意创造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支持与大学适应的纵向关系: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意向性自我调节的作用*
    廖友国, 陈建文, 刘艳, 陈奕荣
    2025, 48(1): 86-96.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09
    摘要 ( 1042 )   PDF(1550KB) ( 2570 )   评审附件(655KB)  
    采用持续一个学期3个时间点的追踪研究,基于4668名大一新生的问卷数据,探讨社会支持与大学适应的纵向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结果显示:(1)社会支持显著正向预测大学适应;(2)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两者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意向性自我调节可以调节该中介模型的前后两半路径,增强社会支持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大学适应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支持与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关系,对大学适应的教育促进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然言语产生中的老化与适应:流畅性与连贯性的权衡*
    刘承池, 宣宾
    2025, 48(1): 97-106.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10
    摘要 ( 343 )   PDF(1269KB) ( 785 )   评审附件(374KB)  
    言语流畅性与连贯性多被用于单独评价老年人的言语产生质量。伴随年龄增长老年人在自然言语产生中常常无法兼顾二者,或因社交动机提高流畅性而损失连贯性,或在任务需求下提高连贯性导致流畅性下降,表现为对流畅性和连贯性的权衡。语用改变理论和抑制损伤理论可以解释老年人权衡不同言语产生指标的动机和认知机制,双侧背外侧前额叶、额下回和角回作为言语流畅性和连贯性共享的神经基础支持两者的权衡,颞上回、颞中回与右背外侧前额叶则分别在流畅性和连贯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应突破对言语产生老化的单一评价标准,区分不同老化阶段中言语产生的差异,进一步探索老年人言语加工的动态变化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人格与管理
    君子有三畏:大学生君子人格的异质性及其与敬畏感的网络关系*
    林荣茂, 胡添祥, 叶玉珊, 郑婉卿, 余巧华, 谢涵颖, 连榕
    2025, 48(1): 107-11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11
    摘要 ( 746 )   PDF(4554KB) ( 1707 )   评审附件(619KB)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君子人格对新时代培育积极社会心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以1235名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君子人格的异质性及其与敬畏感的网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君子人格存在异质性,可以分为狷者(32.52%)、中行者(56.92%)和狂者 (10.56%);不同亚组大学生的敬畏感存在显著差异,以狂者最高;三个亚组的核心节点均为生命敬畏感、道德敬畏感、自然敬畏感和恭而有礼,但在狂者中,恭而有礼的预期影响更大,生命敬畏感、道德敬畏感和自然敬畏感的预期影响更小,恭而有礼与智仁勇的正向关联性、有所不为与关系敬畏感的负向关联性更强。本研究对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和敬畏感培育具有一定的启示,彰显了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音乐人际同步活动促进社会联结的机制*
    于喆, 陆清岚, 乌哲丽坤, 李晶
    2025, 48(1): 118-128.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12
    摘要 ( 456 )   PDF(1128KB) ( 1585 )   评审附件(574KB)  
    音乐活动是引发自发社会影响的人类活动之一,伴随音乐的人际同步活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能够对个体之间的社会联结产生显著影响。目前大多数研究聚焦在人际同步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上,探讨范围较为单一狭窄。社会联结是包括了亲社会行为在内范围更大的涵盖性术语,音乐在人际同步影响社会联结的路径中起到的作用没有被系统梳理。音乐能够提供节奏框架和情感框架,在人际同步活动促进社会联结的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音乐活动的不同形式在其中的作用效果也不同。参考“生理-心理-社会”框架对音乐人际同步活动影响社会联结的机制进行梳理,旨在探明音乐人际同步活动是否以及如何影响社会联结,并为后续理论研究和干预研究的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优化思维的双刃剑效应及内在机理*
    冉雅璇, 郭怡麟, 张谱月, 张蕴涵
    2025, 48(1): 129-13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13
    摘要 ( 400 )   PDF(1161KB) ( 1024 )   评审附件(363KB)  
    最优化思维是指一种追求最佳选择并愿意为之付出更多努力的决策风格。它既可以是个体的稳定特质,也可以由情境因素临时唤起。最优化思维的个体倾向于追求最佳选择,但同时也表现出更强烈的比较倾向,这使其在道德行为、未来导向行为和幸福感上存在“双刃剑效应”。具体来说,最优化思维既提升了个体的捐赠意愿,也会导致利己的不道德行为;既增加了对未来结果的关注,也削弱了未来展望能力;既提升了生活满足感,也会导致后悔等不利于幸福感的消极情绪。社会比较理论、自我调节理论、解释水平理论和认知资源理论是解释最优化思维双刃剑效应的主要理论基础。未来研究可以继续探究影响最优化思维双刃剑效应的新现象,思考提升个人福祉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谈判中相对谈判实力对不道德谈判策略的影响*
    尚哲, 左臣惠, 王崇锋, 马力
    2025, 48(1): 140-15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14
    摘要 ( 301 )   PDF(1964KB) ( 625 )   评审附件(971KB)  
    为探究谈判中相对谈判实力对双方采用不道德谈判策略的影响,同时关注谈判个体的刺激性风险寻求在上述机制中发挥的调节效应,对572名被试进行行为实验。结果发现,谈判角色与相对谈判实力共同对不道德谈判策略中的竞争性讨价还价策略、攻击对手的人际网络策略与不正当信息收集策略产生影响。企业在相对谈判实力强时会更多采取竞争性讨价还价策略和攻击对手人际网络策略;政府在相对谈判实力强时会更多采取竞争性讨价还价策略,在相对谈判实力弱时反而会更多采取不正当信息收集策略。谈判角色与相对谈判实力并未对虚假承诺以及误传信息策略产生影响。刺激性风险寻求增强了双方相对谈判实力对攻击对手人际网络策略的影响,但并未强化相对谈判实力与其他类型不道德谈判策略的关系。研究发现有助于了解谈判中相对谈判实力对双方不道德谈判策略选择的影响及边界条件,为双方更有效、公平的谈判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还是单位更重要:颜色的调节作用*
    李晓明, 周慧雯, 苏静怡, 孟员
    2025, 48(1): 153-16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15
    摘要 ( 423 )   PDF(1271KB) ( 740 )   评审附件(271KB)  
    数量信息由具体数字和表明其本质的单位构成,研究通过2个预研究和3个实验旨在基于解释水平理论探讨不同颜色(黑白或彩色)背景下数字与单位信息在数量信息评估中的相对优势及其对随后选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颜色会调节数量信息判断过程中的数字效应与单位效应,进而影响其选择偏好。具体而言,个体在彩色条件下会更关注数字信息,表现为数字效应;在黑白条件下则会更关注单位信息,表现为单位效应。这可能因为不同颜色条件下个体的解释水平(黑白-高解释水平、彩色-低解释水平)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了其对数字与单位的关注程度,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数量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甩走坏运气:智能手机交互手势,感知运气与不确定性产品*
    王璐, 罗书成, 刘新燕, 毛宋萍
    2025, 48(1): 164-176.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16
    摘要 ( 413 )   PDF(1816KB) ( 1058 )   评审附件(299KB)  
    在产品中引入不确定性是一种常见的销售策略,如概率产品、盲盒等。以往有关不确定性产品的研究忽略了感知运气这一影响人们在不确定性情境中行为决策的关键因素。由于人们对运气普遍持有非理性信念,考察感知运气对消费者不确定性产品偏好的负面影响及其化解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四个实验结果表明,感知坏运气(vs. 感知好运气)使消费者对不确定性产品的偏好降低,这是因为处于感知坏运气下的消费者对获得消极结果具有更强的预期。但在执行甩一甩交互手势(vs.不执行)后,感知坏运气对不确定性产品偏好的负面影响弱化甚至消失。研究结果将感知运气引入不确定性产品研究领域,丰富交互手势相关研究,为企业制定不确定性产品营销策略提供了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动的心理学解析:情感属性与诱发机制*
    岳童, 王洪, 吴婷, 李庆功, 王梦雨
    2025, 48(1): 177-18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17
    摘要 ( 889 )   PDF(935KB) ( 1615 )   评审附件(406KB)  
    感动是一种由外部刺激引发的非自主性、即时产生的情感状态,通常由强烈的事件触发。感动体验包括寒战、流泪和内心温暖等一系列主观感受,背后可能涉及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交替激活。目前,研究者主要从公共共享关系的增强、依恋情感的作用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凸显三个方面阐释感动的产生。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感动情感的生成机制,提供更直接的实证证据,并关注其文化差异及其在个人成长与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健康地理视角下的震后青少年心理焦虑涟漪效应研究*
    石薇, 王佳怡, 甘怡群, 冯静宜, 贾鹏
    2025, 48(1): 186-198.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18
    摘要 ( 385 )   PDF(1930KB) ( 694 )   评审附件(686KB)  
    以中国地震灾区1425名青少年为研究样本,结合地理空间和实践调研数据,利用空间地理学方法,探索震后青少年焦虑症状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整体空间上看,震后青少年灾民的焦虑症状呈现“心理涟漪效应”,即越靠近地震中心地带,焦虑症状的筛出率越高,其次,灾中距离、抑郁比率、独生子女率、是否参加过心理健康课程率、就医距离5个因素均对焦虑症状呈显著影响,并存在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支持了震后针对青少年的心理救助资源分配,应该更集中于地震灾害发生的中心位置,但医疗资源应同时关注到震中和边缘地区。研究结果从地理空间视角拓展了灾后青少年心理病症的研究,为灾后心理救助资源的有效调配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真心换真知:代际接触质量影响相互知识共享的跨层共同命运模型*
    王东阳, 赵洁, 郭家琛, 李莉, 高晓彩
    2025, 48(1): 199-20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19
    摘要 ( 453 )   PDF(1289KB) ( 1318 )   评审附件(914KB)  
    基于自我扩展和社会善念理论,从积极代际互动视角探讨高质量代际接触实现相互知识共享的机制过程。运用跨层共同命运模型,对174对代际员工的配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建模。结果发现:(1)人际层面的代际接触质量正向预测人际层面的相互知识共享;(2)个体层面的自我扩展与年长/年轻员工导向善念在人际层面的代际接触质量与人际层面的相互知识共享关系中起着链式中介作用; (3)在代际接触质量影响相互知识共享中年轻员工相比年长员工产生更强的客体与链式中介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与人共创还是与AI共创?共创主体类型对内容共创意愿的影响研究*
    张初兵, 郑伟, 李天歌, 王旭燕
    2025, 48(1): 210-21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20
    摘要 ( 880 )   PDF(1187KB) ( 1940 )   评审附件(496KB)  
    人工智能(AI)在内容共创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相比于与人共创,与AI共创时个体内容共创意愿表现出何种差异?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4项情景实验,考察了不同共创主体对个体内容共创意愿影响的心理机制及作用边界。研究发现:(1)与AI共创有助于降低个体的认知负荷,进而提升内容共创意愿;与人共创有助于增强个体的创造自我效能,进而提升内容共创意愿。(2)任务类型调节了共创主体类型对内容共创意愿的影响,即对于认知分析型内容共创任务,与AI共创有助于提升内容共创意愿,而对于情感社会型内容共创任务,与人共创有助于提升内容共创意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未来情景思维对戒烟行为意向的影响*
    陈海德, 郑立煜, 卞涵琨, 高崚峰
    2025, 48(1): 220-230.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21
    摘要 ( 413 )   PDF(1214KB) ( 1021 )   评审附件(426KB)  
    不同类型的未来情景思维对行为改变可能有不同的作用。采用情景思维想象任务操纵吸烟者的未来情景思维类型,考察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未来情景思维对戒烟行为意向的影响。实验1比较与戒烟目标无关和相关的两种未来情景思维,结果显示,相关组在戒烟意愿上的提高显著高于无关组,两组在戒烟行动计划上无显著差异。实验2比较与戒烟目标相关的未来情景思维的过程模拟和结果模拟,结果显示,过程模拟组在戒烟意愿和行动计划的提高均显著高于结果模拟组。这表明具有目标导向和过程模拟的未来情景思维更有助于提高吸烟者的戒烟行为意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程序公正对网络集群行为倾向的影响:群体相对剥夺和群体认同的作用*
    邹虹, 熊猛, 陈婉仪, 周宗奎
    2025, 48(1): 231-241.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22
    摘要 ( 433 )   PDF(1454KB) ( 915 )   评审附件(544KB)  
    程序公正对于建设和谐美好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采用情境实验法,编制程序公正材料,考察群体相对剥夺在程序公正影响网络集群行为倾向中的中介作用以及群体认同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程序公正负向影响大学生的网络集群行为倾向;(2)群体相对剥夺在程序公正与网络集群行为倾向间起中介作用;(3)对于高群体认同者,低程序公正更容易通过增强群体相对剥夺进而提高其网络集群行为倾向。研究为促进公正管理实践、预防网络集群行为以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与咨询
    中学生校园人际冲突的潜在类别与心理危机的关系:心理痛苦的中介作用*
    郭玥言, 李欢欢, 孙芳, 魏诗洁
    2025, 48(1): 242-251.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50123
    摘要 ( 810 )   PDF(2280KB) ( 1382 )   评审附件(1232KB)  
    为揭示中学生不同的校园人际冲突与心理危机的关系,对2249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中学生存在低欺凌受害-低冲突组、低欺凌受害-高冲突组和高欺凌受害-高冲突组三种亚群体;(2)校园人际冲突水平与心理危机存在共变关系,高欺凌受害-高冲突组的非致死性和致死性心理危机水平最高;(3)痛苦体验、痛苦逃避在校园人际冲突与非致死性危机、自伤的关系中均起中介作用;仅痛苦逃避在校园人际冲突与自杀危机中起中介作用。研究为校园危机干预应重点关注遭受校园欺凌和日常人际冲突双重压力的学生群体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4年外审专家名录
    2025, 48(1): 252-255. 
    摘要 ( 400 )   PDF(2680KB) ( 758 )  

    以下是《心理科学》 2024 1 1 ~2024 12 31 日的外审专家名单及其审稿篇次。《心理科学》发表的论

    文能够保持高质量、高水准,与各位审稿专家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密不可分。编辑部代表广大读者和作者对各位审稿专

    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