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实验与工效
    心理意象对恐惧学习的影响及神经机制*
    金雨萌, 王艺桢, 张婕, 王金霞, 窦皓然, 张火垠, 雷怡
    2024, 47(6): 1282-129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01
    摘要 ( 1290 )   PDF(370KB) ( 1350 )   评审附件(574KB)  
    基于心理意象的条件性恐惧范式研究发现,以心理意象为辅助的干预方法为焦虑相关精神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关键的参考依据。首先,从心理意象与恐惧的关系探讨了心理意象在其特征、神经机制和发生发展的时间机制方面对恐惧的影响,发现视觉心理意象在影响恐惧情绪方面具有与实际感知相同的效果;其次,作为临床干预方法的意象暴露与意象重写等可消退个体消极心理意象产生的恐惧;最后,从条件性恐惧范式研究的不足出发,讨论了未来可以基于心理意象的恐惧学习继续开展神经机制和临床干预方面的研究,如继续探索恐惧泛化的神经机制和利用多种干预技术促进恐惧消退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生意图性抑制的三阶段时程动态特征*
    徐梦思, 李志爱, 张俊华, 王振宏
    2024, 47(6): 1293-130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02
    摘要 ( )   PDF(1667KB) ( )   评审附件(542KB)  
    采用自主设计的自由双选择Oddball任务考察内生意图性抑制的时程动态特征。该任务在双选择Oddball任务的基础上(含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试次)增加了自由选择试次,要求被试自主地选择对该试次做出优势的标准刺激反应或者非优势的偏差刺激反应。结果发现:(1)个体在自由选择试次上的偏差刺激反应比标准刺激反应表现出更长的反应时、更大的早期P3和更小的晚期P3波幅;(2)自由选择试次比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试次诱发了更负的N2波幅;(3)内生意图性抑制的反应时指标与N2和早期P3脑电指标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内生意图性抑制的加工过程可能涉及对优势行为模式的更新(N2为指标)、行为抑制的执行(早期P3为指标)与结果评估(晚期P3为指标)这三个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增强训练对个体空间导航的提升作用:以空间焦虑为中介*
    刘赛芳, 张昕祎, 陆莹, 刘煜, 秦奎元, 高杨
    2024, 47(6): 1305-1316.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03
    摘要 ( )   PDF(1306KB) ( )   评审附件(230KB)  
    使用以工作记忆为基础的认知增强训练方法来探究能否通过改善个体的空间焦虑进而提升其空间导航能力。将被试分为行为训练组、tDCS训练组、联合训练组和控制组,行为训练组接受空间工作记忆刷新训练,tDCS组进行tDCS刺激训练,联合训练组接受tDCS和空间工作记忆刷新训练,每个实验组都训练5次。结果发现,相较于控制组,实验组的被试在后测任务中空间焦虑指标显著降低,空间导航绩效显著提高。中介分析发现实验组能够通过降低被试的空间焦虑水平来提高空间导航的任务绩效。这表明个体可以通过认知增强训练的方式来改善其空间焦虑水平,进而提高其空间导航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健康和抑郁人群金钱和社会奖赏加工的神经机制*
    李思瑾, 汤煜尧, 张丹丹
    2024, 47(6): 1317-1327.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04
    摘要 ( )   PDF(372KB) ( )   评审附件(242KB)  
    奖赏是目标导向行为的强大驱动力。奖赏加工缺陷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严重影响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考察健康和抑郁人群金钱和社会奖赏加工的研究发现,阈下抑郁和抑郁障碍患者均表现出奖赏期待降低、快感体验减弱等异常,表现为眶额叶、背外侧前额叶-伏隔核、壳核等奖赏回路对奖赏线索神经反应减弱,背侧前扣带回和前脑岛活动异常等。相比于金钱奖赏加工缺陷,抑郁人群对社会奖赏的期待和体验受损更为明显。未来研究应在严格控制奖赏水平的基础上,结合脑调控技术瞄准奖赏受损脑区,探索有前景的干预方案,并利用人工智能设备为社会奖赏功能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意资源对不同类型情绪词记忆的影响*
    隋雪, 岳泽明, 赵梓瑶, 李雨桐
    2024, 47(6): 1328-1338.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05
    摘要 ( )   PDF(1418KB) ( )   评审附件(430KB)  
    为探究注意资源如何影响不同类型情绪词的记忆,设计了两个实验,在控制注意资源的基础上考察情绪标签词与情绪负载词记忆的差异。结果发现:(1)在简单任务中,与情绪负载词相比,被试对情绪标签词回忆速度更快,正确率更高;而在困难任务中,被试回忆两类词汇的反应时与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2)在阈上条件下,注意资源充足,被试对两类词汇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但情绪标签词的再认正确率高于情绪负载词;在阈下条件下,注意资源不足,被试对两类词汇再认正确率无显著差异,但对情绪负载词反应较快。结果显示:在情绪信息记忆过程中存在情绪词类型效应,并且受注意资源水平的调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瞻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
    陈幼贞, 周锬锬, 梁杰璇
    2024, 47(6): 1339-1350.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06
    摘要 ( )   PDF(1294KB) ( )   评审附件(258KB)  
    在回溯记忆中已证实生存优势效应具有稳定性,而前瞻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及其稳定性如何尚不明确。实验1操纵编码条件(生存加工、愉悦度评价)、相关程度(高、中、低)和认知负荷(高、低),探究前瞻记忆在不同认知负荷下是否均存在此效应。结果显示,高低认知负荷下,生存加工的前瞻记忆正确率均更高;低负荷的前瞻记忆比高负荷表现更好;高生存相关的前瞻记忆正确率显著高于中、低生存相关。实验2深入探究此效应如何影响前瞻成分与回溯成分,结果显示前者与前瞻记忆整体表现一致,且与实验1结果一致,后者只有在中生存相关时出现生存优势效应。结果表明:前瞻记忆及其成分都具有生存优势效应,一致性效应与生存加工存在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移动导航因素对寻路绩效及空间知识获取的影响
    江予, 韩雪辰, 李慧敏, 吴佳鑫, 房慧聪
    2024, 47(6): 1351-136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07
    摘要 ( )   PDF(1361KB) ( )   评审附件(446KB)  
    研究探索移动导航因素(导航模式、比例尺)对个体虚拟3D环境下寻路绩效与空间知识获取的影响。研究1建立了适用于虚拟场景寻路的空间知识分类测量任务;研究2在研究1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导航因素组合对个体寻路与加工环境知识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路线知识的学习上,男性使用固定模式地图的表现显著好于使用旋转模式地图,女性则相反;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旋转视角比固定视角更有利于学习路线知识,小比例尺地图则相反;寻路绩效存在导航模式的主效应,旋转模式下被试寻路绩效更高。研究结果揭示了导航模式和比例尺的交互作用:导航因素组合若有助于个体建立一致的空间参考框架,将提升对路线知识的获取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记忆刷新对负性情绪调节的影响及其迁移效应*
    许莎, 锁倩倩, 何晓丽, 姚昭
    2024, 47(6): 1363-137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08
    摘要 ( )   PDF(1201KB) ( )   评审附件(366KB)  
    从认知功能视角考察工作记忆刷新对负性情绪调节的影响,并探究工作记忆刷新训练的迁移效应。实验1采用n-back任务,探索工作记忆刷新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及其对不同状态认知重评调节效率的作用。结果发现,工作记忆刷新不能显著降低负性情绪主观体验,但可以有效降低皮肤电反应,并且对有意识和自动化认知重评情绪调节均具有促进作用。实验2进一步探讨工作记忆刷新训练对情绪调节的迁移效应。结果显示,训练增益可以迁移至有意识和自动化认知重评情绪调节任务。以上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刷新不仅可以单独作为一种内隐情绪调节方式,而且能够通过认知重评发挥更好的情绪调节效果,工作记忆刷新训练对情绪调节存在迁移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与教育
    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的纵向调节作用*
    金童林, 乌云特娜, 张璐, 贾彦茹
    2024, 47(6): 1373-1380.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09
    摘要 ( )   PDF(1233KB) ( )   评审附件(330KB)  
    为探讨网络社会排斥、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及道德推脱之间的关系,采用网络社会排斥问卷、道德推脱问卷和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对2000名大学生进行4次追踪测量。结果发现:(1)网络社会排斥、道德推脱及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在4次追踪测量中两两均呈正相关;(2)道德推脱初始水平与网络社会排斥初始水平的交互项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初始水平;(3)道德推脱发展速度与网络社会排斥发展速度的交互项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发展速度。结论道德推脱在网络社会排斥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起纵向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童年晚期抑郁症状网络的演化及症状间的纵向关系*
    陈嘉慧, 任萍, 吕沐华, 李添
    2024, 47(6): 1381-1391.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10
    摘要 ( )   PDF(1551KB) ( )   评审附件(300KB)  
    为揭示童年晚期抑郁症状网络的演化和症状间的纵向关系,对3042名小学中高年级儿童进行了一年三次的追踪测量。通过三个时间点的偏相关网络分析发现,易激惹和自我憎恨在抑郁症状网络中均呈现较高的中心性。交叉滞后网络分析表明,自我憎恨是影响网络中其他症状的核心症状;而易激惹更容易被其他症状影响;孤独感和负面身体意象对抑郁症状网络的影响存在时间特异性。这些结果揭示了童年晚期学生抑郁症状网络的核心症状及症状之间的纵向发展特征,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的早期防范、干预和诊疗提供了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人格与管理
    阴谋论多个变体的联系与区分*
    茆家焱, 曾昭携, 田彩玉, 杨沈龙, 周昊辰, 郭永玉
    2024, 47(6): 1392-139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11
    摘要 ( )   PDF(370KB) ( )   评审附件(225KB)  
    以往心理学研究中所出现或测量的“阴谋论”并不统一,导致“阴谋论”这一核心概念出现了多个变体。早期的心理学研究者倾向于将阴谋论解释为一种同质现象,并在实际研究中将其概念化为“阴谋心态”进行测量。然而,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放弃研究这种“稳定”的阴谋心态,转而考察与真实事件内容相关的具体“阴谋信念”。结合最新的研究实践,同时参考阴谋论的存在威胁模型、阴谋论的进化功能理论和社会认同等理论,从群际视角出发可以将“具体阴谋信念”再次划分为内、外群体阴谋信念这两个新的“阴谋论”变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年金宣传类型与目标框架对商业年金购买的影响:基于双通道心理账户的视角*
    李斌, 林佳錡, 李爱梅
    2024, 47(6): 1400-140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12
    摘要 ( )   PDF(754KB) ( )   评审附件(638KB)  
    基于框架效应及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该研究探讨了年金宣传类型与目标框架对商业养老年金保险购买意愿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结果发现:相比于投资型年金,消费者对消费型年金的购买意愿更高。双通道心理账户的消费快乐和支付痛苦在年金宣传类型与购买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即消费型年金比投资型年金引发了更高的消费快乐、更低的支付痛苦,从而导致了更高的购买意愿。同时目标框架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言之,在消极目标框架下,相较于投资型年金,消费型年金引发的消费快乐更高,购买意愿明显也更高;但在积极目标框架下则两种差异不显著。该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商业年金的理论研究,同时也为制定商业年金的助推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流动感知: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
    王雪, 卓悦民, 杜洪飞, 高海燕, 史佳鑫
    2024, 47(6): 1410-1421.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13
    摘要 ( )   PDF(767KB) ( )   评审附件(540KB)  
    社会流动是指个体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变动。早期文献主要关注客观社会流动,而近年来研究发现,主观社会流动感知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重要影响。社会流动感知是指人们感知到的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进行变动的可能性。尽管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国内对社会流动感知的关注还相对较少,且现有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介绍了社会流动感知的定义及其研究意义,然后阐述了个体心理因素、人口学变量对社会流动感知的预测,并总结社会流动感知对心理健康、社会态度和价值观、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社会流动类型、前因、影响机制等三个方面,指出现有研究的局限,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肩负愿景、心系忧患”愿景-忧患双元领导对下属平衡式创新的影响*
    林晨, 赵晨, 周锦来, 高中华
    2024, 47(6): 1422-1432.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14
    摘要 ( )   PDF(1194KB) ( )   评审附件(1612KB)  
    平衡式创新能有效规避单一行为模式的创新风险并引起学界重视,然而多元领导对平衡式创新的影响机制仍有待明晰。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分析53个团队301名员工的两阶段数据,探析愿景-忧患双元领导影响下属平衡式创新的心理过程。结果表明:愿景-忧患双元领导正向影响下属平衡式创新;愿景-忧患双元领导具有通过下属悖论思维影响平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环境动态性在愿景-忧患双元领导影响下属悖论思维时起增强调节作用,在通过悖论思维影响平衡式创新的中介路径中起调节中介效应。结论丰富和发展了多元领导和平衡式创新的理论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亲子教育期望、学业评价与抑郁的关系:基于主客体互倚模型*
    潘发达, 陈凯俊, 张丽
    2024, 47(6): 1433-1443.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15
    摘要 ( )   PDF(1511KB) ( )   评审附件(3999KB)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的数据,对2271对亲子的教育期望和抑郁进行主客体效应分析,并考察亲子学业评价在主客体互倚模型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主客体模型中,对于父子(女),子(女)教育期望负向预测自身抑郁,且女儿教育期望负向预测父亲抑郁;对于母子(女),子(女)和母亲教育期望负向预测对方抑郁。中介模型中,女儿教育期望通过自身和父(母)学业评价影响自身和父(母)抑郁,而儿子教育期望仅通过自身和母亲学业评价影响自身和母亲抑郁;父亲教育期望通过自身学业评价影响女儿抑郁,而母亲教育期望通过自身学业评价影响子(女)抑郁。结果显示了角色身份和学业评价在教育期望与抑郁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知理解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影响:群际信任的中介作用*
    杨阳, 罗欢, 蒋丽玮, 李安祺, 汪旭虹, 侯亮
    2024, 47(6): 1444-145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16
    摘要 ( )   PDF(982KB) ( )   评审附件(3150KB)  
    从群际关系的元知觉视角出发,通过三个研究考察了感知理解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关系。研究1采用自陈量表进行调查,发现感知理解正向预测中华民族认同,群际信任发挥了中介作用。研究2操纵了感知理解,结果发现与感知不理解和控制组相比,感知理解组被试具有更强的中华民族认同,群际信任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3区分了感知喜欢和感知理解,进一步验证了感知理解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感知喜欢,感知理解更能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综上可见,感知理解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群际信任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感知理解的下游效应,对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的前因变量和机制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同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功而返:晋升失败后的员工反应*
    姜福斌, 王震, 宋瑶, 张慕凡
    2024, 47(6): 1455-146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17
    摘要 ( )   PDF(659KB) ( )   评审附件(563KB)  
    随着职场竞争愈发激烈,员工晋升失败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学术界对这一现象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且已有研究相对分散,彼此间缺乏对话。这使得一些关键问题仍未被厘清,尤其是员工面对晋升失败会有何反应,为何以及何时会有这些反应。如果不厘清这些问题,不仅会阻碍晋升失败的理论发展,也不利于企业对晋升失败员工的干预和帮助。基于对以往文献的系统梳理,总结了个体面对晋升失败的情绪、认知、态度和行为反应,提炼了公平启发、情绪认知评价和挫折-攻击3种反应机制,并识别了影响这些反应的个体和情境性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应推动4个转向。这不仅有助于理论界全面了解晋升失败及其影响结果,助力后续研究的开展,还能启发实践界对晋升失败的有效干预与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出手的道德?公开情境对道德两难决策的影响*
    靖淑针, 范宁
    2024, 47(6): 1465-1474.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18
    摘要 ( )   PDF(1070KB) ( )   评审附件(1518KB)  
    以往研究多使用经典道德困境对单被试的道德决策进行探讨。当前研究采用能够量化决策者结果敏感性、道德规范敏感性和一般不行动倾向的CNI(consequence, norm, inaction)模型,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公开情境对道德两难决策的影响。实验1使用社会观察范式,发现他人观察并不影响被试的道德决策。实验2使用双人平行判断范式和共同判断范式。结果显示,这两种情境下被试对道德困境中主体的行为做出了更多的“不接受”反应,被试出现了明显的不行动倾向,同时共同判断组的道德规范敏感性增加。研究表明,公开情境下个体看似道义的决策可能源于营造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以及避免承担行动责任的动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知理解对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
    杨阳, 蒋丽玮, 罗欢, 李安祺, 汪旭虹, 曹俊
    2024, 47(6): 1475-148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19
    摘要 ( )   PDF(811KB) ( )   评审附件(568KB)  
    以我国多民族为背景,从元知觉视角探讨了感知理解对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以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1、研究3)和操纵感知理解(研究2)考察了感知理解与心理融合的关系,研究4通过操纵感知理解和感知喜欢,进一步探讨了感知理解对心理融合的影响。结果发现,感知理解能够促进心理融合,群际合作起中介作用。研究一方面拓展了感知理解与群际关系理论,另一方面为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不平等削弱社会凝聚力:“人际-群际-规范”三过程模型
    成磊, 肖丽娟, 朱雪丽, 李紫菲, 王芳
    2024, 47(6): 1486-1495.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20
    摘要 ( )   PDF(491KB) ( )   评审附件(322KB)  
    经济不平等不仅损害人们的身心福祉,也与一系列社会问题存在关联,特别是导致社会凝聚力的下降。探究该现象产生的心理机制,可以发现经济不平等通过人际、群际和社会规范这三大过程影响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认知、动机和行为模式,从而削弱社会凝聚力。未来研究可综合不同层面的心理过程去理解经济不平等社会中的关系现象,关注不同互动策略使用的边际条件,探索更为复杂的社交模式,充分考察社会凝聚力的各项指标,同时考虑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亲子关系与中职生生涯适应力:基于生涯建构理论视角*
    杨青风, 谢瑞波, 丁菀, 李佳依, 李伟健
    2024, 47(6): 1496-1506.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21
    摘要 ( )   PDF(1262KB) ( )   评审附件(681KB)  
    基于职业关系理论和生涯建构理论,采用问卷法对1214名中职生进行以6个月为间隔的3次追踪测查,考察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对中职生生涯适应力的纵向预测作用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子关系能够正向预测中职生生涯适应力,而母子关系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2)母子关系可以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促进中职生生涯适应力发展,而父子关系仅通过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纵向预测中职生生涯适应力。这些发现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增强中职生在学业和生涯决策两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其生涯适应力。并且,父子关系对中职生生涯适应力的促进作用可能在职业属性方面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统计、测量与方法
    迫选测验中后程随机作答的侦查:基于变点分析法*
    王雪, 罗芬, 蔡艳, 涂冬波
    2024, 47(6): 1507-1518.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22
    摘要 ( )   PDF(2722KB) ( )   评审附件(295KB)  
    变点分析法是目前在心理与教育测验中实用性非常高的侦测异常反应的手段,变点分析方法不仅能够识别被试在测验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作答反应,还能检测异常变点发生的具体位置。本研究首次将变点分析方法拓展到迫选测验中,并对变点分析法的各指标在迫选测验中的异常反应侦测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似然比检验的个人拟合统计量(Lmax)、基于加权残差的个人拟合统计量(Rmax)和基于Wald检验的个人拟合统计量(Wmax)在所有实验条件下,I-类错误率接近显著性水平(α = .05);在统计检验力方面,Lmax的检测力高于另外两种指标;在变点定位绝对偏差方面,Wmax定位的变点位置相对来说最准确;潜在特质估计结果表明,通过变点分析方法对被试的异常作答数据进行清洗后,被试的潜在特质估计精度有了显著改善。总体来说,变点分析法的各指标在迫选测验中对后程随机作答的检测结果比较理想且三种方法的侦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κ > .61,p < .00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论与史
    机器学习在认知增强中的应用研究*
    王梓宇, 张子元, 朱荣娟, 游旭群, 梁继民
    2024, 47(6): 1519-1529.  DOI: 10.16719/j.cnki.1671-6981.20240623
    摘要 ( )   PDF(1299KB) ( )   评审附件(141KB)  
    认知训练、神经反馈和电刺激是常见的认知增强技术,有助于提高健康个体的工作能力,减少安全事故以及缓解老年人认知退化。然而,这些方法存在训练时间长、训练参数固化和训练效果不稳定等问题。近年来,研究者尝试将机器学习应用于难度自适应训练、解码神经反馈和训练效果评估等方面,以弥补现有认知增强技术的缺陷并进一步提高训练效果。其中,有监督机器学习的应用较为广泛,包括回归算法、分类算法和深度学习等。此外,有效的认知增强也可以通过提高脑信号质量进一步改善机器学习模型性能。未来研究应致力于提高数据质量、数量和多样性,并开发精度更高和解释性更好的个性化认知训练和评估系统,以实现机器学习与认知增强研究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